交际生态环境对口语能力培养的启示

2015-05-30 13:55赵佳赵宝荣
大学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口语能力

赵佳 赵宝荣

[摘 要]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往往存在大学生在掌握了语法和词汇的前提下仍然不能用英语灵活交流的问题。借用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交际生态环境”概念,分析交际生态环境指导下的口语教学现状,进而提出交际生态环境指导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交际生态环境 口语能力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08-03

教育部于2007年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1]然而,许多学生在掌握了一定语法和词汇的前提下,仍然不能开展有效交际。为了解决语言知识习得(输入)与听说交际能力(输出)相脱节的问题,笔者引入“交际生态环境”这个概念,提出口语交际过程的实质:以口语交际者(说者同时亦为听者)为中心,交际者对“交际生态环境”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过程。这个理论为分析口语交际的输入与输出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将交际生态环境引入口语能力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交际生态环境的概念

“交际生态环境”是影响交际者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主观交际生态环境(以下简称“主观环境”)和客观交际生态环境(以下简称“客观环境”)。交际过程发生的客观环境指经济、文化、语言、政治等环境的总和[2];主观环境指的是交际者的交际能力。一方面,交际者受制于他所在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交际时具体语境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交际者要想将交际合理、流畅地进行下去,就必须要有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内容涉及双语语言能力、政治和外交意识、文化知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语用交际能力等。[3]

可见,口语交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人为主体的交际中心对交际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见图1)。

图1   口语交际的“适应 / 选择”过程

为了将图1中的交际过程解释清楚,并充分说明交际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里引入一个真实的口语交际案例,通过分析来看交际生态环境对交际者的影响和制约。

学生会组织了一次采访活动,采访对象是外国留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Chinese Student:Do you like rugby?

Foreign Student:Im a New Zealander.

Chinese Student:Oh,I see.But do you like rugby?

中国学生的问话是发起话语,有其特定的交际生态环境:一是中国学生说英语的语音问题,二是这个问题是在采访的情境中发生的。而该话语是针对留学生发出的,所以这个过程是以发起话语为典型要件的交际生态环境对交际者的选择过程。当留学生听到此发起话语后,要进行适应,也就是要听懂发起话语。要听懂发起话语,交际者就必须有共同的语言背景,同时还要适应中国学生说英语的语调。这个过程就是交际者对以发起话语为典型要件的交际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接着,交际者要进行应答。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应答,依赖于交际者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自身交际能力。没有经过太多思考,留学生回答说“我是新西兰人”。留学生这样回答是因为新西兰人都很爱玩橄榄球,经常可见4、5岁的孩子在草坪上玩橄榄球;每隔四年举办的橄榄球世界杯,新西兰国家队都能进入五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留学生喜欢橄榄球。然而,新西兰留学生却忽略了中国学生并没有同他一样的背景知识,因此没有办法将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如果交际双方套用书本上学到的语言知识,不对交际的主客观环境进行分析,在实际选择应答话语的过程中,就会造成无效交际。可见,口语交际过程是交际者对发起话语和语境等客观环境的“适应”过程和交际者主观环境对应答话语的“选择”过程。

二、交际生态环境指导下的口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主观交际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英语语言能力的欠缺

虽然已有六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在英语基本功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词汇量少、语法错误频繁、语音语调不准、用汉语思维构建英语句子,等等。所以有时学生讲出的英语,“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听不明白”。

2.沟通交流缺乏自信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学生发言的机会非常少,张口实践的机会少就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口语表达缺乏信心。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而不能顺畅地表述,进而拒绝开口,而不开口的结果就是越来越不会说。如此恶性循环,制约了大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3.文化差异意识薄弱

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虽有某些相通之处,但主体却大相径庭。文化差异导致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思维方式、内部系统和语用条件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学生不仅要注意对英语语言体系的学习,还要重视文化差异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然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会忽略这点,导致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沿用中文思维和表达方式,就像前面的例子那样,最终导致交流不畅。

(二)客观交际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平衡

从课程结构来看,口语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听说课仅占英语课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目标。另外,由于受班级规模的限制,听说课大都以“听”为主,学生能够表达的机会较少,教师更不可能有时间对每一个学生的口语问题进行指点和评价,造成了学生们认为听说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

2.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薄弱

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主观交际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口语教学的效果。高校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汉语语言的修养,熟悉中外国家文化,将英汉两种语言同时深造,使自身的语言水平飞速提高。其次,教师必须要有交际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口语教学中不断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概念,这会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3.教学硬件设施匮乏

不少高校的语言实验设备老旧,满足不了新时期口语教学的要求。这里的语言实验设备既包括口语教学所需的硬件设备,又包括软件的购买和应用。

三、交际生态环境指导下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夯实学生的主观交际生态环境

1.语言知识层面

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打牢学生的基础,帮助学生巩固语言基础知识;学生则应该根据自身的主观环境情况(语言基础的实际情况),主动查缺补漏,夯实语言基础。根据语言的三要素,具体做法应包括加强语音语调的训练、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词汇量。

首先,在新学期之初,教师选择集中的时间为学生系统讲解国际音标,对发音规则规律,如连读、失爆等知识,运用“题海战术”使学生们熟练掌握。在发现学生发音方面存在错误时,要及时指出、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课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加强练习、不断模仿,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音标中爆破、连读、同化等发音规律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当然,掌握语法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在培养语感和提高语用能力过程中,语法知识却必不可少。最后,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活动或课外阅读,积累英文常用单词、词组、谚语习语等,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英文书籍或观看英文电影等辅助方式,积累句子结构和常用表达法。

2.交际策略层面

研究表明,交际策略不仅能帮助学习者保持交流渠道的畅通,增强交流信心,而且有利于学习者降低学习中的焦虑感,促进已有外语知识的自动化,在真实的交流环境下直接习得更多的外语知识。[4]由此可见,交际策略是主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策略的运用得当与否,影响着交流者对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

然而,许多学生对交际策略一无所知,视语言知识等同于交际能力,认为表达能力差是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没有意识到除了必须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外,还应该学习相关的交际策略。从四、六级成绩来看,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若能学习一些交际策略,如副语言策略、补偿策略、转述策略、模仿策略、回避策略等,是能够迅速地组织语言,准确表达意图来完成交际的。

在口语课上,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交际策略的学习,具体措施包括:①向学生介绍并输入交际策略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交际策略的使用意识;②向学生介绍常用的交际策略,讲解典型实例,让学生意识到交际策略的功能和作用;③创造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交际策略完成交流过程。只有从语言和策略两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完善学生的主观交流环境,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客观交流环境。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适应客观交际生态环境

1.创设真实的交际生态环境

除了帮助学生增强主观环境外,教师还要设计真实、符合学生主观环境的交流任务,即设计各种客观环境。对教师来说,口语教学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设计出具有高度真实性的交流活动,也就是创建真实的客观环境。

因此,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口头表达任务,甚至是结合多种交流活动的综合任务。这些任务需要符合两个基本要求:①符合真实的客观环境;②适合主观环境。所谓符合客观环境,是指所设计的任务在个人经历中确实有可能面对。所谓难度适当,是指完成任务所需的英语词汇和句式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需要熟悉中学教学内容,而且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所设计的任务可小、可大,有的任务2节课便可完成,有的则需要6节课才能完成。同时,教师提供的真实场景不宜过多。通过精心模拟、创设的交流情境,帮助学生适应该客观交流环境,熟悉任职后会接触到的环境,消除学生在实际交流时产生的焦虑感。

2.引导学生适应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教师创设真实的交流环境后,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建立较强主观环境的基础上适应其中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5]语言因素包括交流对象的语言能力、口音、言外之意等。非语言因素指的是用体态、眼神、外貌、服饰、位置、距离等传递信息,而不用文字和语言。为了帮助学生适应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组成的客观环境,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交际活动,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动的客观交流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借用学校的语言训练软硬件设施,模拟交际场景,考查学生在实际交流时的应变能力。

总之,在交流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交际生态环境意识,将交流目的、交流对象和语境等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纳入交流的过程中去。

四、结语

英语口语技能是一种与时间、努力和付出成正比的基本技能,是一种需要不停地学习、训练,并结合实际运用才能掌握的能力。鉴于此,英语教师应该了解目前口语教学的主观交际生态环境和客观交际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夯实主观交际生态环境、引导学生适应客观交际生态环境,努力为学生铺设一条畅通的口语学习道路,使学生最终做到活学活用,真正提高口语水平。

[ 注 释 ]

[1] 陈德章.英汉翻译入门[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2:175.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74.

[3] 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5.

[4] Peccei,J.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2.

[5] 丁炜,钱晓林.培养有能力的交际者——美国的口语交际教学[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3):14-17.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口语能力
浅析英语教学对大学生口语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的几点有效学习方法
初中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中职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英语口语能力的梯度培养探析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英语口语能力
创设互动交流情境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研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