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娟娟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的研究定位在如何去防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功能性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忽视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案例,以积极心理学为背景,着重分析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力求从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性功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章 引言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是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中心,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防治性机制,解决少数大学生内在的可能的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并未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教育功能的定位应当发生变化,从过去的预防、辅导和治疗渐渐转变为引导大学生的心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1这一定位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性功能应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十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其发起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罩格曼(Seligman)。“積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2积极心理学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方面,提倡用积极的因素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解释,这样做能够人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提升生活质量。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利于开展此项工作。可以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改变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第二章 大学生案例中反映出的心理问题
(一)案例
案例一:大一新生,表现为紧张,心事重重。大学之前一直有父母照顾,无住校经历,成绩优秀。上大学后感到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尤其是室友有三个是来自大城市。她们能说会道,但却很少与她交流,她感到很孤独、很寂寞,非常难受。
案例二:刘某,自进入大学以后,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老师讲课速度快,听不懂。整天处于焦虑之中,并且感到非常自卑。长期造成不愿与人交往,感觉生活没有意思。
案例三: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一直和室友关系不好,主要的矛盾在于总是强调室友开电脑娱乐时音箱声音大,影响到自己休息,室友试图通过各种方法避免矛盾发生,效果不明显。李XX始终对室友作出要求,但是自己晚上11点半后玩手机时,却不允许室友关大灯休息。诸如此类的寝室矛盾时常发生,导致寝室一名室友申请调换寝室。寝室的两名室友很压抑,在寝室不能点击鼠标,不能对着视频笑出声,他们也提出过想搬离寝室。另外,李XX在寝室会自言自语,问一些诸如“你们怎么看待社会公正”之类的问题,表现出对社会、学校、周围人的各种不满。
(二)案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新生中比较常见,也比较突出。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心为了高考,父母完全承担了孩子该做的很多事,造成很多学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一点小事就感觉受到打击,从而使身心遭到困扰。这样,如果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后,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学会独立地生活,就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状况。
2.学业问题
大学学习与以往有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松弛,满足于一知半解,成绩不理想;学习过度焦虑,学习中不擅长调节心理状态,信心不足;学习心理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学习效率下降,出现失眠;考试焦虑和怯场,担心自己考试失败而忧虑的一种负情绪反应,从而在考试中出现应激反应。有很多学生出现紧张恐惧,甚至引起生理上的不适,这些都是考试心理偏差的表现。
3.人际交往问题
与中学相比,大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具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与同学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大学新生渴望交往,有的同学有社交恐惧症,此类大学生虽然不多,但也不乏其人,甚至在公共场合出现,对他们来说都非常痛苦,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第三章 积极心理学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3它包括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立足点。
2.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人格是指个体能在生活中持续主动地追求幸福,并体验到这种幸福,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4只有个体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的力量才能被消除或抑制。
第四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兴趣、爱、幸福感等能使人产生愉快感的情绪体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提升大学生个体的幸福感,是大学生变得乐观积极向上,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包括智慧、勇敢、创造力、热情、善于交际等。6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对提高大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满意度大有益处。
3.创建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密不可分。人格特质与环境相互影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建一个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主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对幸福的感受和关注,主要形式则是以大学生参与讨论、游戏等活动形式为主,让大学生在主动参与下体会到自身生活中的幸福。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主要是在积极的思维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正面的观察视角、果断的行动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通过该课程不仅能使大学生在当下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幸福,而且还能将自己的幸福进行到底,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2、开展积极联想
积极联想,就是通过某一事物激发起对另一事物的想象,进而引起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关系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心理上可以产生正面积极的反应,避免消极
方面的反应。它主要通过四种形式去实现: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
果联想。通过对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感知和认识,联想到与之相似、接近、对比、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或现象。
3、快乐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快乐体验是人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它是为了满足某一种愿望
而受到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快乐体验的社会价值在于它能使人在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的伴随下,建立自信心,从而获得成就感。通过快乐体验,是大学生变得积极进取,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重任——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本文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尝试提出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遵循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期为今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些许理论指导。
[1]陈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心理学(人人复印资料),2003年第6期
[3]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