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治国思想探究

2015-05-30 10:15:51尤佳
2015年11期
关键词:商鞅变法治国

尤佳

摘 要: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不仅在治国理念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观点,而且也用实际行动在秦国上下实施了大规模的彻底变革,这些理论及措施对战国末期秦国迅速崛起、由弱变强直至一统天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当今社会,商鞅治国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及借鉴价值。

关键词:商鞅;变法;治国

商鞅变法主在实现“霸道”的君主策略来实现国家的强大,而非传统和主流的“帝道”、“王道”,在战国时期不仅是相当彻底的变革,而且也是对传统“君子治国”的颠覆。当然,商鞅之所以能够变法成功,并以此成就个人的仕途,跟秦孝公本人对“霸道”的治理偏好也是分不开的,也得以验证即使是在以“君子”风范为主流规范思想的时期,设法实现自身的强大才是诸侯国最真实的政治面目。商鞅在多年的治国实践中,形成了涵盖法治、民俗、军事等成套完整的治国思想理论体系,对于商鞅这些治国思想的评价,或歌颂或贬低,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不绝于耳。商鞅的治国理念是战国时代特有的产物,虽然在总体上带有强烈的历史烙印,但它依然在诸多方面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华,凝聚着穿越时空的辐射力。

一、“不循其礼”的治国理念

商鞅欲变法时,秦孝公“恐天下议己”,商鞅则认为“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①战国时期,世人普遍推崇儒家仁义之道,可以说已成为一种统一化的俗成规范,就连秦孝公有“霸道”的野心也要思前想后顾虑一番,因为商鞅企图“立法化俗”②。而纲常礼教在当时是难以突破的界限,任何有违该思想的行为都为一般人所不容,何况变法就是要将其变革。商鞅所推行的变法不光在内容上是对纲常礼教的冲撞,并且变法本身就是对其的直接挑战,因此甘龙、杜挚等重臣极力反对商鞅变法,认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③。而商鞅则认识到国家治理不是只有一种方法,也并不是一定要遵循古制,不能不说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敢于挑战的和惊世骇俗的。

现如今观来,国家的治理从来都没有任何一套既定模式,已有的策略、传统等也未必就是正当合理或适应任何时空的,它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这其中包含有变革所要面对两个的现实,就是潜在的对既得利益团体的损害所带来的阻力和世俗的反对。有时并不是没有变革的愿望,而是人们不愿意或不敢去实行,就如商鞅变法必然要战胜朝野内外达官贵人的阻挠,找到合适的理由去实施变法,因而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行关键也是得到了秦国最高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敢于战胜变革所带来的冲突。我们当今时时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在科技方面如此,在体制机制政策等等方面都是如此,因为很多新环境所带来的问题是需要挣脱原有的传统和世俗的观念去解决,正是每一次的突破成就了历史的每一次前进和发展。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从来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在当时情境之下的合理或不合理,它符不符合人们当时的思想观念,因而是随境而迁的。

二、强调实力实功

商鞅所提“霸道”注重实实在在的功绩,国家的治理要实现实际上的强大,是靠富国强兵,而不是儒家诗、书、礼、乐的熏陶教化。他强调国与国之间的抗衡竞争需要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支撑,因而主张对盐铁实行国家专营以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实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④;各项政策重农抑商,甚至“愚农”使百姓专心务农,反对知识和见闻⑤,促使百姓能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且保证了充足稳定的赋税来源;封赏按军功而定,实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⑥的分封制度、倡导“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⑦的价值取向,实质上是废除了原有的血缘爵位等级制度和软性的仁义任用制度,讲求真才实学。

种种这些政策的变革,都表现出与以往君臣治国主张的极大不同,而且事实的结果表明,商鞅推行的这些政策的确帮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一统天下的霸业。现而今,我们更是清楚地了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就是国家实力的较量,强大的国家力量是取得国际地位的先决条件。商鞅意识到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审时度势进行了变法,对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他在各项政策上企图通过“愚农”来使得百姓保持安定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尽管商鞅的本意是让民众保持淳朴敦厚,不被“所闻变见方”⑧所蛊惑,不为“声服”、“逆游”⑨所消沉,勤勉于务农,人人劳作而富民富国,从而保障稳定持续的发展。在当时经济结构比较简单,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境况下,重农排异以求稳的治理目的本身是正确的,因为国家首先要在安定的局势之下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许“不贵学”、“无外交”⑩的导向在短期上可以使民众安于现状,甘做顺民,但是对民众知识和见闻的过度剥夺最终会阻碍长远的发展,至少国家发展不仅仅是依靠政治统治,还需要雄厚的人才资源来维持和推动。其次对于民众长时间的束缚和压制必然导致民怨民愤,商鞅对知识和见闻轻视的文化价值导向也是最终导致秦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的一部分间接影响因素。

三、以法治国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推崇法家严格的刑罚来教化百姓,人性假设上是为“人性逐利”、“好利恶害”,持与儒家“人性本善”完全相反的態度,所以有“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的观点。他主张法令严明统一,遵循“任法去私”和“刑无等级”的原则,明确提出“垂法而治”,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法令制度,讲求公开公正,令出必行,封爵授禄要按功而奖,作奸犯科要重罚连坐。他的法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同时,商鞅的法令以“尊君”为中心,全国上下不论官民皆“从王令”,肯定君王权力的至高地位,是对集权和专制的巩固。

商鞅“立法化俗”,坚持依法而治,也并非是理想化的大破大立,而是“观俗立法”,他认为“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法治不仅仅是立法,而要真正实行,从现实上有助于国家的治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那么所立之法令必须切合实际,能够达到治理效果,而不是脱离实际做无用功。

商鞅在当时施行法治,具有超越“人治”的时代意义,体现了公平统一的法治原则。他相信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规范行为,不信任虚无的仁义道德,但并不是说他就是将法治和德治对立起来,只是对于国家治理而言,强调明确的规范要比难以标准化衡量的仁义要现实易行得多,因为它避免了随意性和非一贯性,更能取信于民。明确严格的法令使得民众事前趋利避害,维持良好的秩序循环,而这当中的确是“好利恶害”的人性假设。其实不论是人天生“性善”还是“性恶”,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多样的环境造就多样的人性,此时硬性的法令就规避了非良好环境下的罪恶可能性,这起到三重效果:对违反乱纪人的惩治、对潜在的作奸犯科人的警示和行动预防、对遵纪守法百姓的保护。但是商鞅明确指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意味着民是作为管理统治的对象,国家应当用强硬的威慑力来使民众服从,这是一种相对暴力的统治手段,短期之内效果显著,但是长期过分压制民众必遭民反,所以有后来的“揭竿而起”。

四、顶层设计的整体理念

商鞅变法之前,各地甚至度量衡都不一致,对收取赋税十分不利,长久可能导致地方各自为政,因而商鞅主持制定了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在秦国内严格执行;变法废除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按军功大小授予官爵,这个制度后来发展为“二十级爵”,削弱了潜在的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行政单位,废除了以往的分封制;在以上各基础之上,统一了严格的法令规范,除“尊君”以外,“人治”的色彩大大减弱。

《商君书˙赏刑》中就明确提出“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商鞅十分注重国家整体的统一化顶层设计,包括法令统一、封赏制度统一、赋税制度统一、教化手段统一、官吏任用标准统一,策略统一等等,这些使得国家统治系统有明确的规范和一致的发展方向,并且无形中向官民灌输了统一的国家认同,为今后秦国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五、结语

商鞅在治国实践中,强调实功实力,建立国家政策策略的统一标准,无论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还是封赏刑罚的政治制度,都表现出商鞅倡导统一的顶层设计理念,以及敢于挑战旧制的个性品质。其不因循守旧,提出“缘法而治”,深刻认识到了法律制度对于国家建设、社会生活的理性化、秩序化功能,表现出对法治难能可贵的真知灼见。当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其治国思想因时代局限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些局限和缺失,比如过分夸大了刑法的作用,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方面;施于民众的“愚民”策略,忽视了民众自我意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要实现民富国强,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正如商鞅所认为:礼制、法度要随着时代而制定,法令要符合实际的需要;为国家谋福利,不必效法古人。因而审时度势,坚持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也不可完全忽视道德的人性化品质,要充分意识到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准则,优先发挥道德功效,提高人民自身觉悟,才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社会长久的安定和谐。同时合理利用奖惩机制,注重对日常生活行为的价值观导向,调动人民积极性,促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社会良好秩序。当然,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中,对于国家而言,增强自身实力至关重要,先立足后立身,民富国强、国泰民安才能更好地在世界展现软实力。

探究商鞅的治国理念,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批判性地看待商鞅主要的治国理念。在继承借鉴时,弃其糟粕,扬其精华。不可否认,商鞅治国理念有其消极成分,但积极的一面依旧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时借鉴的重要经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② 商鞅.《商君书·壹言第八》

③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④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⑤ 商鞅.《商君书·垦令第二》

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⑦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⑧ 商鞅.《商君书·垦令第二》

⑨ 商鞅.《商君书·垦令第二》

⑩ 商鞅.《商君书·垦令第二》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商君书·算地第六》

商鞅.《商君书·修权第十四》

商鞅.《商君书·赏刑第十七》

商鞅.《商君书·壹言第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傳》

商鞅.《商君书·赏刑第十七》

商鞅.《商君书·算地第六》

商鞅.《商君书·弱民第二十》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2] 商鞅.《商君书》

[3] 许建良.商鞅“德明教行”的道德教化思想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7.

[4] 唐华琳.商鞅法治思想的价值透视[J].嘉兴学院学报,2004,04:110-113.

[5] 覃碧琴.简论商鞅的“法治”思想[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03:89-93.

猜你喜欢
商鞅变法治国
A MULTIPLE q-EXPONENTIAL DIFFERENTIAL OPERATIONAL IDENTITY∗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诗词创作中的诗意翻变法
中华诗词(2021年2期)2021-12-31 07:57:58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3:00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树敌太多商鞅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35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