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茜 高芸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这些老一代的企业家身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烙印。历时13年的达娃之争可以算的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大的国际商战了。而这其中毕马威的违规更是对现在的事务所信用危机的一个表现。
关键词:违规;独立性;商标权
1.达能公司和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概况
1.1达能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达能集团的总部设立在法国,旗下员工近9万人。达能集团作为全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饮料和食品集团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规模。达能集团同时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业务范围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
1.2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于1987年成立在浙江省杭州市,短短十几年已经成为国内饮料企业中的龙头老大。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分公司遍布中国29个省市,并且建立了58个基地。总资产达到了300亿元人民币,拥有30000员工。
2.达娃之争的过程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5家公司,旨在一同生产各种饮料等产品,并且这些产品上都将标有“哇哈哈”的商标。成立之后,法国达能即可表示希望将此商标权转让到其他的合资公司中。在被我国商标局驳回之后,双方就改写了原先签订的商标使用合同。[1]
1997年时,双方又签署了《商标转让协议》,希望把“娃哈哈”商标转给其他合资公司,但是仍然遭到了我国商标局的驳回,并未批准。双方于1999年又一次签署《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从1997年开始哇哈哈非合资公司就在不断地发展中,,达能在合资初期就已知道非合资公司的存在。在1999年,娃哈哈集团的董事长宗庆后让职工集资从而持股成立公司,到目前为止建立了超过87家非合资关系的公司。[2]
1998年,原先由三家公司一起成立的五家公司变成了法国达能控股的情况。原因是香港百富勤将自己在这些公司中的股权卖给了法国达能,使得法国达能成为了最大的股东。这样的后果是法国的大能直接拥有了哇哈哈51%的股权。
2000年到2006年,达能在亚洲范围之内进行疯狂收购。几年时间达能已经拥有乐百氏92%股权、梅林正广和50%股权、光明20.1%股权、汇源22.18%股权。
非合资公司作为达能亚洲收购的重要战略步骤当然不会被忽视。2006年年底,达能公司希望收购非合资公司。06年底,达能开始流露出并购非合资公司动向,12月底,双方就此进行协商。协商期间有人提出将非合资企业变为合资企业,但此方案遭到了宗庆后的强烈反对。
2007年2月,达能出手。2007年2月下旬,法国达能突然指出,在之前签署的商标使用合同中,要求哇哈哈不可以在合资公司之外的地方使用该商标。达能以此为理由,提出收购这几家由娃哈哈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建立的、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2007年3月,宗庆后高调亮相。2007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宗庆后作为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立法限制外资通过并购垄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经济安全的议案”。其时,宗总结娃哈哈与达能10年合作的话非常直白: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2007年4月,达能之争开幕。4月3日,达能表示将要用40亿元人民币收购哇哈哈集团非合资公司51%股权。哇哈哈认为自己是中了达能公司的阴谋,这一说法当然遭到了达能公司的否认。
2007年5月,达能上诉。2007年5月9日,达能亚洲及其全资子公司正式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8项仲裁申请。
2007年6月,宗庆后辞职。
2007年6月6日,哇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突然表示将要辞职。达能表示接受宗庆后的辞职,让合资企业的副董事长临危受命。
2007年6月,娃哈哈告达能2007年6月26日,哇哈哈集团的律师团指出范易谋同时担任合资公司以及哇哈哈的董事长有违国内的司法,所以律师团对其发出律师函。
2007年11月,达能发资产冻结令。2007年11月,由于达能涉嫌误导开曼群岛和萨摩亚的法院,讓法院在被告并不在场时就颁发了对哇哈哈非合资公司的外方股东资产的冻结令和接管令。
2008年12月,法院撤销冻结令。2008年12月,法院认为自己被达能误导做出不公正的裁决,所以撤销之前的冻结令和接管令。2008年11月,中国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定KPMG在我国境内发送的具有接管性质的信函是违反法律的,损害了哇哈哈的权利。
2009年5月,娃哈哈拿回商标权。2009年5月2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达能关于撤销杭州仲裁委员会(2007)207号裁决书的申请,裁定境外注册的“娃哈哈”商标归属娃哈哈集团。
3.毕马威的违规操作过程
2007年5月,达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对娃哈哈集团及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提起违反合资合同的仲裁后,继而在美国、英属维尔京群岛(下称“BVI”)、萨摩亚等地展开各种诉讼,同期达能也申请对非合资公司股东的在华资产与经营情况进行冻结和全面清查,毕马威的身份是达能全程委托的资产接管人。此后,毕马威未经中国法院许可,就超越其接管权限在中国境内从事接管活动[3]。截至到2007年12月,毕马威共发出60余份接管人信函至全国各地娃哈哈的非合资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要求这些企业提供股东资产信息;并向全国30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寄发了接管人信函,要求工商部门未经其同意,不得办理非合资公司的股权转让、变更等手续;此外,有10家作为非合资公司审计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收到了毕马威的信函,要求其提供非合资公司的审计报告;与此同时,毕马威还向全国13家银行寄发了冻结令,要求银行冻结外方股东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并提供银行账户余额详情以及对账单[4]。
4.毕马威违规后果
哇哈哈无法再忍耐下去,所以宿迁娃哈哈等多家公司都把KPMG告上法庭。2008年11月20日,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毕马威对娃哈哈公司构成侵权。
2008年12月30日,开曼群岛的法院发出声明,达能和KPMG当时法提供的部分证词,明显存在欺骗和误导法官的行为,因此收回第一次判决,重新判定达能请求不合法,并撤销毕马威之前的接管令。
但是,KPMG没有对于之前发函的对象解释接管令撤销的具体情况,反而继续提出上诉。2009年4月28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毕马威及其广州分所违反了国家司法主权管辖原则,对娃哈哈公司构成侵权,应立即停止该行为,并赔礼道歉,赔偿30万[5]。
6月27日,KPMG中国在报纸上公开刊登对江苏省毕宿迁哇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旗下三家公司道歉[6]。(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宝山校区)
参考文献:
[1] 陈述,毕马威们屡成被告如何监管尚存空白[N].法制日报,2009-07-28(003)
[2] 沈祖宏,助达能侵害娃哈哈毕马威遭中国法律严惩[N].经理日报,2008-12-04(001)
[3] 刘玉峰,毕马威陷入违规侵权丑闻[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08-25(A01)
[4] 陈婧,“不独立”的毕马威[J].中国新时代,2009(12),92-93
[5] 马玉荣,毕马威全面陷入“达娃之争”违规丑闻独立第三方受质疑[N].证券日报,2009-08-12(C01)
[6] 李树标,毕马威出局达能滥用司法又败诉[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