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芳
【摘要】何为语文?“语”就是口头上的语言;“文”就是书面上的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结合,就是语文。而朗读,是借助有声语言来准确鲜明地再现书面语言的思想内容或艺术形象的一种言语活动。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语文专家 吕叔湘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一、朗读的重要性
现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说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南宋理学家朱熹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些名人大家的言论充分证实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朗读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读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读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二、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现状: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朗读教学作出明确的规定。然而,遗憾的是,要求并没有引起教者的足够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把课堂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他们把本应让学生自己朗读感悟的时间变成自己长篇大论的繁琐、冗长而枯燥的注入式讲解,殊不知这样只能事倍功半。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做过的“学习金字塔”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并提出的。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因此,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喊读、唱读,情感不到位。
正如叶圣陶所指出的:“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学生在朗读时机械发声,没有节奏,缺少韵律,感情匮乏,根本就不能传情达意。
3、课堂教学活动中读书的方法过于肤浅,教师缺少具体的指导。
有位老师上《范进中举》一课时,先是让学生自由地读,然后是读给同桌听,分小组齐读,再全班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看起来读书声不断,但却缺少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评价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导,因此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朗读的基本要求:
1、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忠于原文。
3、自然流畅。4、有真情实感。
四、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有表达技巧的。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见的朗读技巧有: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言、传达感情的需要。
2、语气
气是体现朗诵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它是思想感情、词句篇章、语音形式的统一体。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讲出一连串声音符号,生动、正确地反映出朗诵者的本意。
一般说来有平静、惊喜、悲切、得意、兴奋、激动、担忧、紧张、恐惧、自信、迫切等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的轻重缓急语气。
喜悦---气满声高。《范进中举》中,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后,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这段文字连用三个感叹句,要吸足气,高声朗读。
悲伤---气缓声沉。《天净沙 秋思》中,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仅仅28个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
赞美--气平声柔。《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
焦急--气短声促。《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
狠毒--气粗声重。《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是一个市井小人。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是他这一类小人的基本特征。范进中了秀才,他提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道贺”。他不仅没有一句夸奖的话,反而把范进臭骂一通,把他贬得一文不值。
陶醉--气舒声平。《散步》这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描述,讴歌了亲人间的挚爱之情,并象征性地表现了中年人尊老爱幼、承前启后的人生责任。
不同的語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只要同学们平时好好体会,一定还能总结出许多种使用"语气"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加有感情。
3、语速
语速指的是朗读的速度。语速的快慢是由内容表达的需要决定的:⑴ 欢快、热烈、紧张、焦急、慌乱的情绪宜快读;悲痛、沉重、镇定、 失重的心情宜慢读。⑵ 争吵、急呼、辩论宜快读;闲谈、耳语、絮语宜慢读。
⑶ 抨击、控诉、指责、雄辩宜快读;叙述、说明、追思、回忆宜慢读。
4、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调是千变万化的,它的基本类型只有以下四种。
(一)平调——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一般的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用这种语调: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已》)
(二)升调——语调由低逐渐升高。常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异、命令、呼唤、号召的句子:“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契诃夫《变色龙》)
(三)降调——语调由高逐渐降低,末了的字低而短。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肯定、祈使、允许和感叹的语气: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四) 曲调——语调曲折变化,对句了中某些音节,特别地加重、加高或延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调子。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反语等较为特殊的语气。
5、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在朗读中需要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传达出生动活泼的语气,突出文章的重点。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