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辉 洪春鸣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语用题,我们不难归纳出此类题的特点:彰显文化内涵,重视传统文化,注重实用性,选材多来自现实,考题呈现综合化,关注思维能力,总之,突出了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与语文亲密接触。鉴于此,我们对语言表达运用题的复习备考,也应该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使复习事半功倍,提高效率。
一、加强审题训练
从历年高考中可以看到,考生由于审题不全面而失分的比比皆是。考生有的表达能力不错,却因审题不清常出现以下失误:1、内容偏离题旨,重点没有突出;2、句式脱离约束,字数超过限定。比如下面这个题:
依照示例,扩展下面两组词语,扩展的语句要生动形象,富有意蕴。(扩展时三个词语不分先后,可有词序的颠倒)
示例:果实 花 叶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专心地垂着绿阴的。
(1)走兽 鱼 鸟
扩展为:
(2)拱桥 弓 虹
扩展为:
审准题是回答这道题的前提,不仅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还要细心分析示例,三个不同的事物,各有各自的特点,但我们必须在语段最后定格一个价值趋向,否则就不是仿句,而变成了词语的扩展。看来,考生答题必须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准确地解答问题。
二、强化语境意识
语言运用表达题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离不开题目及原材料提供的语境,语境决定了答题方向。“语境”是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大前提,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有语境意识。不同的语境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回答语言表达运用题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做相应的调整。
如2014年浙江卷: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
思考和作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联系上下文语境。首先要理解,师父的回答是针对徒弟的提问“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其次是分析,问题暗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即第一次没经验时高处小心和第二次有经验时低处小心。最后是概括,概括时要结合上述两层内容,准确揭示表象背后的意义。
三、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生活”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一大要求,也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语言运用表达题的考查往往贴近生活,选材具有趋时性,多强调对现实的关注。如自然、环保、科技、文化、教育等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是命题人的首选材料,因此考生必须关注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和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如下面的一例:
以下是“玉兔号”巡视器驶抵月球表面的报道,请将“玉兔号”驶抵月球表面过程的文字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80字(含标点)。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西经19.5度、北纬44.1度的虹湾以东区域,随即按计划开展了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各项准备工作。14日23时45分,地面科技人员对两器分离的实施条件,进行了最终检查确认,随后,向嫦娥三号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嫦娥三号着陆器安然立在月面,太阳翼呈展开状态,“玉兔号”巡视器立于着陆器顶部,展开太阳翼,伸出桅杆。3时10分,巡视器开始向转移机构缓慢移动。4时06分,转移机构正常解锁,托举着巡视器轻轻展开、降落,接触月面,并在着陆器与月面之间搭起了一架斜梯。随后,“玉兔号”沿着斜梯款步而下。4时35分,“玉兔号”踏上月球。
答:?摇?摇
答案示例:嫦娥三号着陆后两器分离,立于着陆器顶的巡视器展开太阳翼、伸出桅杆,随后向转移机构移动,转移机构解锁后托举巡视器展开、降落、接触月面,玉兔号沿斜梯踏上月球。
如果学生缺少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体验,缺乏对热点的感悟、思考和积累,就很容易出现答题时束手无策,或答案脱离生活、词不达意、空洞无物的情况。
四、回归课本,重温经典
很多的语言运用表达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课本,细推敲之,其实是考察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和熟练运用经典细节的能力。
如下面这道题: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读完题目要求,我们发现题干中出现了庄子、屈原、史铁生三个著名人物,对于史铁生,初中就学过他的文章,了解过他的生平,庄子和屈原也是高中课本中重点强调的人物,庄子“无为而治”的逍遥,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上下求索,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当考生对这些内容了然于胸的话,只需将所写内容稍加组织即可。
再如这一题:
以下面的句子为起始句,根据句意,对起始句进行具体阐释,不少于60字。
翻开古往今来的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
很明显,出题者的用意是考察考生对诗词的掌握情况,那从哪里找寻你所熟悉的诗词加以解释呢,答案很明显,从我们考生所学过的课本中!就拿这道题来说,我们回顾高中课本,有杜甫、陆游,有白居易、辛弃疾,有李白、苏轼,有李清照、王维等,可谓不一而足。作为考生的你对脑海中的诗人或词人做个总结归纳,答案一目了然。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考察课本内容、重温经典这类题的制胜法宝就是深入了解教材,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在我们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为学生灌输“课本高于一切”的道理,让学生重视课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