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翻转课堂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本文将对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地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建议。
关键词:翻转课堂 大学语文 应用
大学语文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鉴赏、表达能力,对于提高母语修养及综合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的授课对象是大学生,授课内容与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既不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也不是“高四语文”,而是较高层次的语文课。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不同于中小学。在新的教学环境下,翻转课堂的出现,为大学语文教学活动拓展了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介绍给全世界,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学生完成作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是指课前学生在家观看教学微视频,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课堂上完成作业,深化讨论,动手操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为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第九章中《蒹葭》为教学案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一)提前介入,独立学习阶段
如何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微视频成为翻转课堂举足轻重的一环。要针对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根据《蒹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精心取舍,整理筛选与《蒹葭》有关的资料,如《蒹葭》出处《诗经》的介绍,《蒹葭》中个别生僻字词的提示,名家对《蒹葭》主旨的解读,邓丽君《在水一方》歌曲的展示等等。创建教学微视频,营造意境,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景中,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地接受人文的熏陶。同时提出思考问题:《蒹葭》一诗的创作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刺襄公”、劝其“遵循周礼”说,“招贤”说,“爱情”说等,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解读?提前介入的不单有学生,还有教师。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网上交流平台的互动交流、练习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理解程度,并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为知识内化—合作互动阶段奠定基础。
(二)知识内化,合作互动阶段
1、个性化指导。由于教师在课前已经了解掌握学生探讨、交流情况以及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了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问题,所以课上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针对个别典型问题一对一、面对面独立讲解,效率高、目的性强。
2、任务布置。在个性化指导的基础上,汇总梳理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合作互动。以《蒹葭》为例,可围绕如何体会《蒹葭》这首诗中的“音乐美”和“朦胧美”展开研讨,并拓展阅读李商隐的《锦瑟》、顾城《一代人》。
3、合作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进行师生、生生讨论,畅谈各自对《蒹葭》这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理解,从“音乐美”当中感受汉语的魅力,从“朦胧美”中感受古诗词含蓄慰藉、迷离朦胧的意境,体会弦外之音、意外之旨,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与情感体验,从而树立好学习这首诗的信心。在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在学习资源组织、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充分考量,把问题设置、思考启迪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不使翻转课堂流于外在形式。
4、成果评价。如何检测学生对《蒹葭》的学习效果,提升对《蒹葭》的理解与收获,课堂即兴演讲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对《蒹葭》这首的解读及对自己的启示展示分享。既梳理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实现思想的碰撞升华,非常切合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翻转后的课堂语文味会更加浓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互动性、主体性更强。
(三)资源反馈,巩固提高阶段
课后教师将课前的视频资料、课上的互动问题、实时生成的资源以及拓展资料制作成电子压缩包,在互联网上与学生共享。电子资料既方便学生随时搜索查阅,也方便长期保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翻转课堂的兴起与运用并不是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无论什么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抓好机遇,迎好挑战,应以翻转课堂为契机,努力探索、不断发展与大学语文教学实际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于天贞,田爱丽.“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追求及实践路径——华师慕课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1).
[2]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