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学思想方法论

2015-05-30 03:54徐泽群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蔡元培方法论

徐泽群

内容摘要:蔡元培是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时期的人物,他不仅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基础,又有着留洋经历,对于西方的康德、席勒、实验美学等诸多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故而他最主要的美学方法就是中西调和的方法。此外,蔡氏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仅五育并举,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他采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美学的探究。蔡氏将美学研究不断细化成可实践的步骤,他专门作过《美学的研究方法》,将美育的思想也附注实践。蔡先生的学术方法对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故拙文将其方法一一述出,以求对当下美学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蔡元培 现代美学 方法论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现代美学兴起的年代,也恰恰是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受到西方美学猛烈撞击的年代,但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融合力量,蔡先生正是在中国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美学,采用了中西结合的学术方法,为中国现代美学的诞生贡献了力量。蔡先生深受康德美学的影响,同时吸收借鉴了实验心理学、民族学即人类学以及席勒的审美教育等美学思想,并将之与中国的审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方法实现了中西美学思想的调和。

首先,在美学观念的形成上,主要吸收借鉴了康德的美学思想。蔡氏深受康德的影响,“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就康德原书,仔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他归纳了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的“超逸”即无利害性、“普遍”、“有则”即合目的性以及“必然”的分析,接受了康德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界的世界观,而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观物取象又求传神超脱的特征,提出美感乃是“脱离一切现象相对之感情,而为浑然之美感,则所谓与造物为友,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美感是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津梁”。蔡氏在形成自己的美学观念之前,曾精细地拜读过康德的美学著作,采用了中西调和的方法,融合康德等的思想,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观念,为开创中国现代美学作出了贡献。

其次,蔡元培还借鉴了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根据中国教育传统与实际,创立了自己的美育理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从改造人、改造人性的角度提倡美育,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的和谐,使人变成“审美的人”。而蔡元培作为一代教育家,根据当时中国迫切需要普及美学教育,改造国民性的教育实际,吸收席勒美育的观点,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可是人排除杂念,增添生活情并趣陶冶情操,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他还批判美育附丽于宗教论,他进而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认为“一、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1]宗教中美育的因素虽然不朽,却不能产生纯粹的美感,所以以宗教充当美育,而必须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根据当时中国迫切需要普及美学教育,改造国民性的教育实际,借鉴席勒的美育观念,融合成他自己的“以美育带宗教”的美学观念,在当时中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不仅如此,蔡元培还注重译介西方美学的流派,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和自己的经验体会,进行批判,实现中西的美学的调和。例如在译介利普斯的“移情说”时,他既谈到利普斯“美的享受在于自己与外界的融合”等一系列观点,也根据将之与中国艺术观念和自身审美经验相碰撞,认为其学说确实能说明一部分审美现象,但是却也缺乏理论的普遍意义。正是这种中西调和的学术方法,批判式而非简单传递式的美学借鉴,才形成了蔡氏独特的美学思想。

最后,蔡氏虽然吸收了康德的“非功利性”的美学思想,却又将之与中国传统儒家的“入世”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远功利而入世的诗性美学维度,是一种“无用之用”的新美学观念。当时革命、救国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蔡氏并没有一味地提倡审美的超越性,而是认为教育的内容“不外乎科学与美术”,这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并力求普及知识教育,推广美育,改造国民性。加之,蔡元培吸收了自孔子以来的教育传统和儒家的入世态度,故而蔡氏的美学著作中往往呈现一种“无用之用”的审美姿态。

蔡先生作为一代大教育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且从深层次地融会贯通,并从不同学科之间汲取合适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美学研究,很是发人深省。

首先,蔡元培不像其他美学家一样指出美学是什么,而是从历史事实和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解释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在20世纪初期,写作了《美术的进化》、《美术的起源》等著作。进化思想来源于生物学家达尔文,蔡氏将进化的思想引入美学,认为人是动物进化的,那么美学的研究也应当从动物的考究开始[2]。将动静(舞蹈音乐、绘画雕塑)两种范畴的美分别作了研究,探索了人类审美由朴素到精致的发展历程。认为美学思想观念由来已久,往往依附于文学和哲学中生存,未能作为美学学科形成罢了,这些审美意识并慢慢成熟,自鲍姆嘉登1750年的《美学》出世才成为美学。而后,美学学科也经过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等人努力,不断地在不同的方面深化发展着,这就是美学的进化论。他在美学的进化思想中还结合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古物学和人类学两方面的材料,探索了人类文明中审美意识的发展状况。

其次,蔡元培十分重视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归纳法乃是自然科学中的方法,蔡氏援之入美学,促进了美学方法的更新,有利于启发新的思考。蔡元培认为美学研究方法,大而言之,可分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进行演绎的一种哲学式的方法,另一种是“自下而上”进行归纳的科学式方法。他在《美学的趋向》中指出:“十九世纪以前,美学史哲学的一部分,所以种种理论,多出于哲学家的悬想。就中稍近于科学的,是应用心理学的内省法。美术的批评与理论间有从归纳法求出的,还没有一个著美学的,肯用这种方法来建设归纳法的美学”。但蔡氏十分看重归纳法的方法,主要采用量化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实证的方法来证明审美者对于美的对象的反应和心理感受,借以说明美感的有无、深浅和趋向等问题,也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多数人的美感概率问题。

不仅如此,蔡元培还注重美学从其他学科中吸取有益的方法和思路。美学的历史很短,与很多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哲学自不必说,与其他诸如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数学、物理学等都有密切关系,美学的研究往往要设计这些方面,故而这些学科也是美学的必修课。比如蔡元培本身既是美学家又是教育家,他将美学与教育相结合,参考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美育”的美学思想,进而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并撰文著说,在美学领域独树一帜。蔡氏在提倡科学教育等同时,有注重美术艺术的教育,大力支持美学教育,认为美感,“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3],介乎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能代替宗教,成为人们从现象界达到实体世界的“津梁”。同时,宗教存在强迫性、保守性与有界性的缺点,而美育却是“自由的”、“进步的”和“普及的”[4],能克服宗教的这些缺点,故以美育代宗教。蔡氏正是融通了教育学和美学学科界限,取两者思路而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独树一帜。

蔡元培不同于王国维等人,他将自己的美学思想付诸实践,促进美学研究的推进,进而推进美学的普及也是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和美学家的又一大独特的学术方法,这些方法正是构筑蔡元培美学学术大厦的重要原因。蔡元培在《美学的研究方法》一文中详细地谈到了他所提倡的美学的研究方法,他将这些方法细化成可操作的步骤,形成了四种主要的方法:

第一,从美学家角度来研究,主要有六种方式:一,搜集美学家对自己著作的说明。二,询问法。就是从美学家的作品中提出问题,并求得原作者的回答。三,搜集美术家传记。比如史记的司马相如传等等。四,美术家心境录。五,美术家的病理录。六,实验法。不同艺术家对于同一对象的艺术表现是各各不同的。

第二,研究其审美心理,蔡氏也总结了五种方法:一,选择法。二,装置法。三,用具观察法。第四,表示法。这是用一种对象给人以刺激,用极快的摄影,看他面貌、姿势有什么改变,或者用传动和速记的机器,看他呼吸和脉搏有什么变动,这是从感情的表示上,用作统计材料的。五,瞬间实验法。六,间断试验法。因为人对美术随时间短长,所感受状况也不同,所以德若埃给受验者看一幅画,或十秒,或二十秒,三十秒即遮住了,问他“见了什么?觉得怎么样?有什么想象?”可以看出美感的内容与时间也有关系。

第三,从美学作品上研究也有十种方法。一,材料的区别。美术作品受材质限制,比如墙壁只能作浮雕与彩绘,麻布只能油彩,而不能作雕刻等。二,技能的鉴别。艺术品的创作技艺有高下之分,比如同一对象用来作画,作品会有工有拙等。三,意境的鉴别。即便技艺工美,却又有高下雅俗的意境之别。工而未必就美,比如回文诗虽极工,却失了意境之美。四,分门别类的研究。正如诗话是研究诗的,而画论则是研究画的。五,断代的研究,如汉画像石正是研究汉代的艺术。六,分族的研究,比如作品《菊与刀》就是专研究日本美术和文化的。七,溯源。如德国人格罗绥和瑞典人希恒的《美术的原始》。八,进化的观察。西方人写的美术史就是用的着中国方法。第九,比较。用不同民族的美术相互比较,可以得出美学上的公例。十,综合的研究。如司马各的《美术科学的原理》等。

第四,艺术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也就是艺术与文化语境的研究。蔡氏认为艺术发展必然依赖于文化,并将该类研究归为五个部分。一,与民族的关系。二,与时代的关系。一时代有一时代特点的文化,因而就有一个时代的美术。比如宋词与唐词不同。三,与宗教的关系,四,与教育的关系。五,与都市美化的关系。在欧洲,每个国家往往有一二城市作为国家的美术中心。例如,希腊的雅典,法国的巴黎等等。这些城市虽有自然美的条件,与宗教上、政治上的提倡也有一定的渊源。

总之,蔡氏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仅五育并举,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他采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美学探究。蔡先生的学术方法对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故拙文将其方法一一述出,以求对当下美学研究有所贡献。

注 释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0页。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6页。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4]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0页。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蔡元培方法论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蔡元培借衣服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帮忙也要看情况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