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

2015-05-30 19:39李宜龙刘伯川郑将丽
经济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经济管理培养模式高校

李宜龙 刘伯川 郑将丽

摘 要:文章首先探讨了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及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从专业设置过细、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三个方面讨论当前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最后针对这些弊端,从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整合、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相应地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经济管理 本科生培养 培养模式 高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1-239-03

一、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及管理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是任何一个高校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而言,确定培养的目标,更是重中之重。通过对目前全国几所重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进行梳理发现,以经济学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一般而言,经济学专业注重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张渗透的素质和能力,能在地方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从事经济分析、预测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属于管理类专业的市场营销来说,该专业重点培养掌握现代营销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能从事企业现场营销策划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各院校主要的管理模式有三种:班主任制度、辅导员制度、团委制度,其中班主任制度指的是聘任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较好道德素质的老师担任,对学生进行直接管理;辅导员制度是目前大多高校通行的做法,指的是学校指定专门的教师或行政人员担任辅导员,专职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行统一的管理;团委制度指的是以校团委为中心,通过基层设立团支部,对学生进行管理。

二、当前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弊端

(一)专业设置过细

由于市场需求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日益增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高校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设置了很多专业,直接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分类越分越细、专业设置也过细的弊端。通过对当前大多高校所设置的专业来看,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经济类和管理类,其中经济类的专业设置一般包括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管理类专业一般包括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通过统计发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设置累计超过20个专业小类。专业的设置过于细致,直接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过于狭窄,无法获取更加广博的经济管理各领域知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违背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初衷。

(二)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理论缺乏实践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这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综合国内各高校的教学方式,总结发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考核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教学计划方面,缺乏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长时间以来,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只是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补充而存在,其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只是理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一般都被平均分配到四个学年中,内容上因其时间跨度而缺乏内在联系,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无帮助。在教学环节考核方面,缺乏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指标。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中,缺乏合理的考核指标,以考核者的主观意志为主要依据,考核存在很大随意性,欠规范。同时,在考核方法上,考核方法较为单一,实践教学一般都由实习老师带队,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习单位、学生不参与,而教师作为考核唯一主体,导致考核存在很大片面性。

(三)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

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深度,忽视了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怀疑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是否有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得不到有效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另外,新设课程更新的速度较慢,跟不上学科发展的前沿,而对于授课教师而言,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愿意选择一些较为成熟的参考书目,这使得学生接受的知识过于陈旧,无法与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研究进行接轨。同时,课程体系与市场的需求也无法有效衔接,导致出现学生想学的,学校无法教,学校想教的,学生不想学的怪现象,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学校都不能通过课程进行培养。对于经济管理两大专业而言,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设置界限较为明显,且两者的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存在着比例失调的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课程太少。目前,经济学教育在内容上大多都是过去西方流行的经济学理论,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经济管理专业国际学术前沿的新信息、新知识和新方法,并且脱离了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

三、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一)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整合

在课程的优化整合方面,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统一思想,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主线,对所开设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课程整合。在课程的进度安排方面,把理论与技术、不同的技术与技术进行交叉,并与实践课进行合理衔接,构筑新型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另外,还可通过学习小组和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科性、专业性的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以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考虑到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鼓励有条件且能力较强的本专业骨干教师自编教材和讲义,在当前主流教材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最新研究进展、市场需求较大的课程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

(二)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如何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且确保能为学生实践教学服务,首先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评估标准的要求,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实际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且能为学生带来与校外企业生产基地同样的实践体验,并配备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通用设备和先进设备以及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带来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为企业的生产带来经济效益。对于教师而言,也要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能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鼓励教师在实训中进行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究,可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进行详细规划和分解。课程设置时注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重,探索相对完整、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效,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能对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能够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提(下转第244页)(上接第240页)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可以保证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监督并指导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其中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可分为学生和实践教学评估委员会两部分的综合评定,对于学生部分可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客观公正地得出考核结果;根据平时课程考核的综合表现来评判实践教学评估部分,最终对这两部分的分值进行加权综合,得出最终成绩。在对学生的能力考核中,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并根据评选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办法,在确保考核指标体系合理有效实施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敬业程度,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

[2] 张端民,李博,董丽.省属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管理,2015(4)

[3] 贺建清,胡林龙.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4] 吴峰,何建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5] 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高教研究,2006(5)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0)(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经济管理培养模式高校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