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2015-05-30 14:24黄海燕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句词语课文

黄海燕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的细节也往往决定着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高低。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我觉得注重细节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咬文嚼字”,即对课文进行精读、品读、赏读。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当前有好多中小学生常写错别字,念错别字,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老师很少引导他们去“咬文嚼字”。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像品茶一样,怀着闲时的心境,超脱的心情品读文字,感悟文字的内在美。品读文字,好似品茶。一品不够,需要多品,细品,慢品,才能品出文字的内在味道。那么,怎样通过“咬文嚼字”,让学生进入多品的境界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引导。

一、别致的题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文章的“眼睛”——课文标题,我们也可以看到文本的“心灵”,即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中心、主要内容等。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抓住标题中的重点词语来体味作者拟题的别致。

如《甜甜的泥土》,教师设问:泥土本来是又苦又涩的,题目中为什么说是“甜甜的”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初步浏览之后明确: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老师继续设疑:请你以“奶糖”为线索,理清故事情节。学生再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之后问学生:题目里面哪些是重点词语?学生很容易找到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鲁迅童年生活过两个地方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这样课文结构就非常清晰了。

很多作者在拟题时,都很精心,别致的标题往往可以概括主要内容,表现文章的主题,尤其是一些醒目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抓住关键,理清思路,顺利进行阅读教学。

二、巧妙的词语

入编教材的语文课文,多文质兼美,在文本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精妙,包含着深厚的情感,是作者在成文时经过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之后定下来的。教学中,我们如果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进行仔细推敲,那些含义深刻、意蕴丰富的语言就会注入学生的心田,所学文章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感悟和欣赏。

《社戏》一课,语言生动简练,用词准确传神。例如“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一句中的“一哄”一词就运用得非常形象,这一词有形也有声,表现了“我”和小伙伴们欢喜的心情。

再如《故乡》一课,我们回到家时,“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一个“飞”字,写尽了侄儿的对于我们回故乡的欢快心情。

又如《背影》一课,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是第五段,要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堂上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可以在旁边批注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可以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达方法等。本段中像两个“黑”字;三个“布”字;“蹒跚”“肥胖”“两手”“两脚”等词;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朝夕之事,非得厚积薄发不可。在阅读教学中,如此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才能练就敏锐的眼力,从或长或短的课文里发现可以准确表情达意的词句,从而提升遣词造句能力。

三、关键的语句

文章不管长短,都有一句或几句与课文中心有关的语句,就是所谓的“文眼”,它是揭示文章主旨或是呈现作者浓情深意等关键语句。如果这些语句理解深透好了,学生就能正确把握课文的整体情感和思想。所以,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文中的这类关键语句嚼透,弄清楚它的丰富内涵,这是一堂语文阅读课的关键。

如《藤野先生》的文末句,作者这样写:“每当夜间疲倦,……,再继续写些……文字。”藤野先生对“我”倾注了无私的爱,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对先生的思念、感激之情,还有更多的无法述说的情感蕴含其间。在那个深受日本狭隘民族观念影响深重的年代,藤野先生的关心、偏爱,在“我”的精神家园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几十年过去了,“我”时时受着鞭策,坚韧地斗争着,一直笔耕不辍。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课文中写若瑟夫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是这篇小说的亮点,要引导学生咀嚼。金钱关系没有腐蚀一切,孩子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人性、人情还是可以期待的。虽然本课的主题是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至上的,人与人之间只是冷漠的金钱关系。但是从这句心理描写中,我们依然可以捕捉到微弱的温暖,给学生稚嫩的心灵涂上一丝光亮。

四、精彩的细节

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特别情节,作者对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或是场面描写等都可以谓之细节描写。这些也是作者最用心的表达,采用最精彩的笔墨来展现的语句。在教学中,我们要睿智地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细节描写进行深究,才能深入作者的情感,看到最里面的内容。

环境描写最值得学生玩味的当属《烈日和暴雨下》一文,课文写在“烈日”、“暴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祥子痛苦悲惨地拉车生活,各种景物都成了悲剧的象征,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创造了浓郁的悲凉意境。

再如《范进中举》,前面写“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后面胡屠户“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这些描写很夸张,同样是写胡屠户的动作,一个趾高气扬,一个低声下气,把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五、独到的构思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更要注重学生的慧根。在这个理念下,我们老师必须具有高屋建瓴的本领,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应该匠心独运地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智慧。

如《三颗枸杞豆》的教学,老师可以抓住一个数字“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行文之巧妙。正值三月,我遇到了三叔,三叔有三个失落的愿望,三叔留给我的三颗枸杞豆。透过小小的“三”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意蕴无穷,也能够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还有《故乡》一课,也可以用数字“三”来引领,“三个故乡”、“三代人”、“三种感情”、“三种生活”。

又如《一面》一课,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外貌特征:“瘦”字。第一次远望:“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第二次的观察在近处:“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的叫人担心”;第三次为特写:“他的脸——瘦!”

教师如此独到的设计,需要在深入解读文本,有效把握问题的策略,以及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基础之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肯定觉得耳目一新,那么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有所保证了。

喝茶,如若一饮而尽,感觉淡而无味。我们要是平心静气,淡然自在,慢慢品,轻轻饮,其中的甘苦便自知。阅读课文也是如此,要是粗略浏览,一目十行,可知大意,但是语言深处的美无法领略。唯有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耐人寻味的细节、内涵丰富的潜台词,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进行品读,方能咀嚼出语言美,品味出语文课堂中独具特色的“茶香味”。就如古人所言: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只有静下心来,研透教材,耐心地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静静读解,细细咀嚼,慢慢欣赏。其意、其情、其境及其表达方法才会有可能在学生的眼里、心里显现,才会有可能够被学生感悟和理解,进而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句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重点:语句衔接
背课文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