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民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困扰民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提出民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要立足本土产业,强调应用技术培养,以竞赛促教学,促进特色教学,使培养的学生亲产业、服水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搭建一座成长的平台。
关键词:民办高校;服装;教改
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分类,促使大批的普通本科院校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以及在培养目标上的定位。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中国经济加入到世界经济圈,服装发展越趋国际化,社会企业对服装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面临的机遇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民办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如何在竞争中定好位,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和市场需要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适应工作岗位能力,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改革永不衰退的课题。
1 民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市场定位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时尚、个性成为大众群体的一种潮流,应运而生的发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以迎合庞大的服装人才需求。作为可穿着艺术的专业,服装的概念不仅是穿,还是一种艺术。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培养可分为三个层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注重于培养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具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注重于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中职学校强调培养与行业的职业岗位对应的,掌握较强服装工艺技术技能的技能型中级工人。
作为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摆脱传统的本科教育的重叠培养模式,在细分市场在寻找一条出路,就要在紧紧围绕市场需要上重新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服装专业的教育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企业的需求,就是服装专业的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服装企业中,对服装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最多,对服装设计与管理人才需求相对要少。民办高校的定位既要有别于一般研究性大学的培养目标,又要区别于中、高职培养目标。民办高校既然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精英名流的阶层作为目标,那就为他们搭建一条通往职场白领的通道,把培养具备设计美学、人体工程学、材料工艺学专门知识,具有创业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2 民办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困惑
虽然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体制,但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仍然有公办大学的影子,已远远不适应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要,甚至偏离了办学的初衷。
2.1 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专业方向模糊,没有特色。特色是一种长期坚持不断积累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行为方式,民办高校要办出专业特色,首先要在目标定位、专业建设上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才能在专业领域有一席之地。一所大学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只有在学科领域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才能确定该所大学的地位和知名度。
服装专业的开设历史虽然不长,但受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影响不可谓不小,高、精、尖、大而全的思想无不影响课程体系的设置,传统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组成。这种课程设置结构虽然各段教学分工明确,实际上许多课程缺少相互的沟通、交融和联系,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专业基础课往往达不到为专业课服务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
2.2 教学手段设施滞后
脱胎于公办大学的民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更多安排文化修养与艺术美感方面的训练课程,这种训练确实加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服装效果图的表现形式,同时也误导了学生,使其热衷于制作那些舞台效果的“道具”,而对掌握服装的工艺技术不肯下功夫,只能画不会做。这种教学模式使许多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搞设计追求理想化,设计图虽然画得很好,但是设计的款式采用率并不高。有的完成了商品化设计,自己却不能打板,致使做出的样衣走型。
民办大学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政府及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而实验室及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因此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非常有限。服装加工和检测设备日新月异,技术折旧、更新淘汰速度快,也使得学校的试验设施设备无法与先进的企业同步。
2.3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于注重艺术性和服装理论修养,轻视服装工程技术性,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接受企业的挑选,半数学生不能进入学习了四年之久的服装领域,这与我国的服装产业发展现状极为不适应。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服装企业为了摆脱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竞争力较弱和品牌附加值极低的现状,开始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服装设计理论修养的、设计和工艺技术完美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并不是只会画服装画的设计师。
民办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先天不足,办学经费不足、办学过程中的功利性较强,导致学校和教师对企业的深入调查了解不够,对企业需求反应不敏感,市场信息反应迟钝。很容易形成学校有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教师能教什么课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专业思想不稳,专业自信不足,对未来的专业就业目标模糊。
3 服装设计专业特色教学的思考
每所民办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服装设计的学科建设更应立足本土,服务于当地经济、产业的调整和布局,及时把握产业发展的命脉,无疑是服装设计学科建设的基础。广东省是一个服装大省,巨大的产业集群催生了20多所高校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然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如人所愿。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生存的挑战,民办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从自我修复和完善,到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不断探索,体现民办“新生事物”的本质魅力。
3.1 立足本土产业,强调应用技术培养
“亲产业、重应用”,这是黄红武先生提出的治学理念,我认为,这个理念对民办高校更为贴切适用。以“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为核心,才能够让学科强大起来,使学科建设融入产业第一线,吸收服装产业的先进理念、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让培养的学生适合企业的需要,服务产业发展。切入点是由项目带动,提倡学科竞赛,每个专业都要有创造和发明相关赛事,尽量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实实在在的实践动手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
针对服装专业教育与服装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建设,零距离与企业接轨,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直接动手、参与市场和企业的挑选。
3.2 以竞赛为抓手,促进特色教学改革
特色教学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包括:特色的教学大纲、特色课时、特色课程、特色课堂等等。大学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的使命,学生接受大学教育主要是学思维方法,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核心,教学改革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启发者。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把培养、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民办大学的学生群体差异决定了民办大学的教学采取通俗化、形象化的教学形式,情景式教学方式比高深复杂化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更受欢迎。
我们提出“以竞赛促教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热情,参与率逐步提高,部分项目的竞赛参与率达到100%,并在与名校同台竞技的大赛中崭露头角。竞赛意识引入到教学中,一方面促使教师不断关注市场的信息,提高业务水平,追逐时尚的前沿;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竞赛体验到专业成长的过程,找出自己的差距,没有任何的平台能像比赛现场一样,见识到那么多的优秀作品和自己所不知道的工艺。服装设计需要交流,更需要与外界紧密的接触。
3.3 着眼产业集群,培养学生市场理念
古代“田忌赛马”的典故给我们一个启示,处于劣势的一方,借助外脑(孙膑)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同样可以战胜强手,取得最后的胜利。先天不足不是错误,错误的是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不善于取长补短。民办大学服装专业学生虽然文化功底略有欠缺,但普遍思想活跃、接受外界事物的信息量大,捕捉潮流信息能力强。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扎根文化传统,但要唤醒沉睡的文化元素,就要依靠一个平台寻找灵感的方法让沉睡在内心对大自然向往的情感能迸发出来,以此为灵感将这些元素运用到服装上面。而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理念,先有市场理念才能有好的设计路线,才会有好的作品。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必须由T型台的务虚艺术转到台下的务实设计,设计作品才会有生命力。竞赛意识的导入可以从市场和学校之间塔起一座桥梁,缩短教学目标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搭建起一座成长的平台。
4 结束语
民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应在教学和市场之间寻找出路,找准定位,避开短板,进一步推动教学与产品开发互动。以“竞赛促教学”的学科建设,有利于专业建设与市场寻找一个支撑平台,带动和引领教师提高教改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结合,使服装设计专业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周照东,肖紫嫣,吕清华.以“学科竞赛+”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5-6-11.
[2] 魏静,陈莹,徐慧娟.服装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纺织教育,2012(2).
[3] 刘立军,乔南,胡玉良.从“破与立”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平台式”教学改革[J].服饰导刊,2013(2).
[4] 苗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5] 徐照芳.试论民办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11(21).
作者简介:何韵姿(1989—),女,湖南汝城人,硕士研究生,广东培正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服装创意设计,服装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