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石雕艺术风格初探

2015-05-30 01:04周胤君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石雕西夏艺术风格

摘 要:西夏陵区出土文物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章通过介绍西夏陵区现已出土发掘的一些石雕作品来探究他们独特的艺术造型及时代特征。

关键词:西夏;石雕;艺术风格

西夏陵区石雕题材的作品种类较多,从功用上可分为石像生、石质明器及建筑构件等。西夏石雕材质多以青灰砂石和红砂岩为主,整石雕刻,雕刻形式也丰富多样,有圆雕也有浮雕,还有在石雕上进行部分彩绘。从造型风格上来说,西夏石雕外形线条流畅,神态逼真、造型夸张,具有神秘感。这与西夏党项民族生活习俗、丧葬特点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1 西夏陵园里的石像生

作为帝王陵墓石雕,石像生是必不可少的。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模仿死者生前所用的仪卫,设置在墓前以便继续服侍死者,是皇权仪卫的缩影。陵前置石像生的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后历朝历代沿用,只是数量和类型有所差别。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致使西夏陵园建筑被毁,陵区内所保留的人物残件为数不多,大多发现于月城通往内城的神道上。通过残留的石人头,石人手及石人各部身体的造型,参照宋代帝陵的文臣武将石刻亦有接近之处,均细腻写实,神态祥和,面部丰腴,表情自然。最为典型的为出土于西夏陵MⅢ-107(原编117号)号陪葬墓的文臣头像,长方形脸,头戴官帽,深目高鼻,嘴角内收,面带微笑,神态自若,可以看出当时的雕刻工匠已具备较高的写实技巧。

2 西夏陵墓里的石质明器

在西夏陵区出土的石雕当中,几件墓室随葬的石雕动物属于保存比较完整的。西夏为多民族王朝,主体民族为党项族,党项族多从事传统的畜牧业,马和狗都属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为频繁的动物。西夏的马在当时很有名气,常常被作为贡品献给中原各国,而狗作为牧人最好的助手,也忠实地常伴主人左右,因此西夏人把生前钟爱的马和狗制作成石雕入室随葬。石马出土共有4件,有大有小,最大的长约133厘米,最小的约有38厘米,都为卧姿,石马整体造型简洁,只有马头、马鬃和马尾处呈现细腻的刻画,其底部留有石匠雕凿痕迹。这些石马中形体最为匀称饱满的要数西夏陵区西夏陵MⅢ-107(原编117号)号陪葬墓甬道内出土的大石马,该石马通体圆润,马头稍稍下垂,颈部弯曲,姿态自然生动,马鬃线条十分鲜明,整齐地铺在马的后脖上,石马前肢回卷,后腿弯卧自然。这种随葬的石马在其他民族中还是较为少见的,通常都是以站姿为主,卧马的造型巧妙地避开了四肢的处理,一方面表现了马儿的驯服状态,一方面也降低了雕刻难度。石狗共出土2件,其中一件小石狗尾巴后卷,伏身静卧,双目圆滚有神,卧姿的静态和目视的动态结合在一起,把小狗对主人的驯服表现得惟妙惟肖。以动物形象的石雕明器陪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夏建国后经济格局由原来的游牧、狩猎型逐步转变为半农半牧型经济形态,西夏党项贵族以马、狗的石质模型来随葬,说明他们对原有游牧、狩猎生活的一种留恋,也证明西夏经济体制变化的一个重要实证。

3 西夏石雕的代表——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与中原石雕差距最大的当属西夏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它是西夏石雕的代表之作。西夏陵出土的人像石座均为砂岩质,呈方体。雕凿形象大体一致,座身正面雕刻出裸体跪坐人像,这些人像石座面形凸出,面廓直径约占人像高度的二分之一,力士志文支座注重刻划了人物面部表情及双臂的运作特点,充分表现了因负重而用力支撑的极强力度感。这种碑座出土共11件,按照《西夏美术史》的归类,这里把人像石座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由红砂岩雕成,正面为高浮雕,两侧刻画出腿部及身体结构。人物屈膝跪坐,俯首前视,面部扁平,双眉如角,眼目圆睁,高颧塌鼻,阔嘴獠牙,有的袒胸露乳,有的以肚兜罩腹,双肩与头平齐,双手半握扶膝,双膝曲跪,在装饰上手腕及足胫均有钏饰。另一种类型由灰砂岩雕成,方形,人物造型除双臂上举,其余特征基本与第一类人像相同。但在处理手法上稍有不同,人物造型剔刻较多,人像轮廓更加鲜明。第三种由青灰色砂岩雕制而成。体积比前两种类型较大,长方形,正面浮雕厚度较前两种类型略薄。面型浑圆,五官夸张,壮眉斜竖,鼻梁垂长,嘴唇宽厚,獠牙外漏,造型风格粗犷。西夏陵区的碑座石雕整体给人以怪异、粗犷、雄厚的气势,虽然形象粗拙,刀刻简略,却体现了党项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及时代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夏陵区六号陵东碑亭考古发掘出土的1方力士志文支座,这方力士志文支座青灰色砂岩质,造型与其他力士志文支座大同小异,但是在石座顶面一角有阴刻西夏文三行,计十五字:右起第一行四字为“小虫旷负”;第二行四字为“志文支座”;第三行七字为“瞻行通雕写流行”。石座背面阴刻一行汉文“砌垒匠高世昌”六字,是该石雕雕刻者的姓名。“志文支座”是人雕石像的名称。石碑上的“小虫旷负”有种说法是引用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则寓言小品《蝜蝂传》。文中写到“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存状态,突出其善负物、喜爬高的两种特性;然后半部分,将“今世之嗜取者”喻做蝜蝂与之比较,讽刺他们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态。这种比喻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也是有据可依的。西夏政权与唐、宋王朝密不可分,党项族亲身体验了唐末与五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当时贪官污吏贪婪成性,自取灭亡,如同蝜蝂一般,所以将这则寓言反映在石碑之上,其寓意深刻,是在向世人传递一种警示信息。无论石碑所表达的寓意是否如此,夸张的碑座人物却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价值。

4 西夏陵区的建筑构件

西夏陵区里的石雕除了以上类型外还有部分建筑构件。雕龙石柱柱身三面雕有云龙,白砂石质,以浅浮雕形式表现。石柱上二龙戏珠布局均匀,结构紧凑。二龙交替缠绕,云气缭绕,龙爪及龙鳞刻画精细,两条龙被雕琢得活灵活现。从它的形制、雕刻手法及纹样体现了党项民族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及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石螭首造型多样,线条粗拙,形体虽小,但雕刻质朴,形态生动,反映了当时西夏的建筑十分注重外观修饰的特点。

西夏陵石雕充分体现出建立新的西夏王国的多民族混合体的兼收并蓄、包含创新、粗犷奔放的民族精神,这些历经近千年岁月幸存下来的西夏石雕作品,凝视着它们,仿佛当年营建西夏陵园时工匠艰难搬运石料的号子声和雕刻石料的叮当声依旧不绝于耳。因此,使这些西夏本土的石雕艺术品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成为我国古代石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 陈育宁,汤晓芳.西夏艺术史[M].上海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周胤君(1987—),女,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雕塑、综合材料与空间艺术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石雕西夏艺术风格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再考西夏的马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西夏人眼中成吉思汗在西夏的最后一战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