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民的政治心理现代化研究

2015-05-30 01:38李同和
经济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摘 要: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农民现代化进程关系着城镇化进程的质量。文章从农村基层民主中窥视当下农民政治心理类型,分析农民由传统心理向现代心理过渡的现代化过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政治心理现代化 现代农民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1-046-02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对于农村的影响愈发深远,并使得农民在心理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工业化、城市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现代性的不断增长,其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其目的是要造福百姓,富裕农民。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其政治心理也随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并突出表现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活动中。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化

“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这是一句意蕴无穷的真言,读不懂农民的现代化之路,也就读不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新型城镇化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宗旨,正是在读懂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前提下提出的正确的发展战略。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以国民心理现代化为基础的,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化,现代农民的成长,对于建设我国新型城镇化、政治现代化尤其是基层政治稳定和发展意义深远。

1.农民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在人口上的红利,同时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纵观国内外城镇化历程,无不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城镇人口的增加。为满足工业化社会大生产,数以万计的农民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土地,成为了产业工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容例外。我国城镇化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0年代中期至2000年,政府主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镇的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主张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市区周边的大量农村地区被城市化,成为城郊区甚至城中村,大量农民涌入城市。(2)2001-2005年,政府强调兼顾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解除了对于大城市的发展限制,允许并支持农民工进城务工,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亿万农民工正式成为城市中重要的一股社会力量。(3)2006年至今,政府主张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样,从地域上和发展局面上,我国已开始形成一张将全国广大临近城镇地区包围在内的城镇化大网,将农村城镇化带到了一个新高度,由点到面,由近及远,广大农村人口将就近集中城镇化,依赖地区优势城镇化,为城镇化带来人口上的红利。

2.农民的政治心理现代化是充分挖掘人的主体作用的基础,是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文化保障。近城镇农民作为最易涉入城镇化,也是涉入最深的社会群体, 必须发挥好其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培养正确的政治心理,规范其参与行为,引导其积极有效地参与城镇化生活,才能保证我国基层政治发展的稳定与和谐。农民的政治心理现代化不仅是对我国农民长久保留的传统政治心理进行的正确调适, 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自身去粗取精的过程,这不仅可以有效规避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形成良好的中国现代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且可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藉由推动农民的政治心理和谐发展,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3.农民的政治心理现代化有助于农民致富, 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经济基础。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不断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新农村建设已经使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他们仍然背负着沉重的经济社会压力,并且与真正的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解决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靠党和政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本身也要培育现代化的政治心理,充分表达其利益、期望、诉求、热情,一起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夯实。

二、农民的政治心理类型

政治心理作为政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社会环境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影响个体和群体的结果,它主要研究政治心理与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政治心理的实质,政治心理的类型,其中政治动机、政治人格、政治态度是其最重要的三大研究内容。农民的政治心理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在其所处的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政治行为的心理取向,是农民政治行为的准备状态,是其政治行为动机、政治人格、政治态度的综合表达。

临近城镇的农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下最明显的标示,我们通过观察分析中国基层民主政治运作中这部分农民的政治心理类型,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趋势,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典型的心理类型:以人情伦理为原则的乡土心理和以利益权衡为原则的理性心理。

正如费孝通所见,中国农村社会是典型的差序格局,维系其社会结构的是人情伦理,我们将其称之为熟人社会,而今大部分农民仍然将农村视为人情社会。在乡土社会中,农民常讲“大家是老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说那么多?”乡土社会的信任关系并不是重视契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而是对一种行为规范的熟悉和认同,在这里笔者称之为伦理正义。简而言之,在熟人社会中,村民与村民之间是相互了解的,谁的才干如何,品质好与坏,全村人都了然于心。进一步讲,因为大家彼此熟识,信用就极易生成,村里也就有了自己的村规民约,没有谁敢越出这种信用和规范,否则他会受到其他村民(熟人社会)强有力的惩罚,甚至赶出村庄,而一旦村民离开自己的村庄,也就成为了流浪者。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也存在部分农民认为农村早已经不是熟人社会了,人与人之间变得也来越陌生,人情在变淡,农民像不认识了一样。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产生的新的社会意识,也是对传统农村的文化认同提出的挑战。有农民说:“选举就是有钱人当选,我们就等着分钱就行。”“现在的人只认钱,即便是亲兄弟也能闹翻家”,这些话掺杂着极端歪曲民主政治活动的行为意向,如贿选行为,但是透过这些现象可以发现,很多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乡土人,他们在考虑经济收支,把民主选举当做是市场行为,形成了自己狭隘的市场选举观,他们在村民交往过程中选择经济理性原则,权衡政治活动中的个人收益与成本,并据此做出各种交易活动。在基层民主选举中,虽然长期存在大量的贿选现象,但是通过学者们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也有很多农民,尤其是有在外打工经历的农民,在看待自己的选举权时表示:“这是法律赋予我的权利,我就要去积极享用”,“选我们的代表人物嘛,带全村人致富呢嘛,我们有义务去投票选举。”农民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权利义务意识觉醒,这也是现代理性人区别于传统农民的突出特征。

三、基层民主选举活动中的政治心理分析

经过学者们的经验研究,基层民主选举中农民的心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政治冷漠心理。政治冷漠是指政治人对自己的政治生活表现冷淡,不愿意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很少关心公众利益。这表现在农村选举中,就是村民对于投票选举没有热情,不参加投票。

2.趋利心理。经济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农民以经济利益为原则,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以收获最大的经济利益为投票原则。我国基层民主选举中常常出现的贿选就是趋利心理的集中体现。参加选举的候选人为了竞选成功,就通过各种方式拉票,贿选自然就成为最直接的拉票方式。村民的投票在此时就不再是整个农村社区的集体利益、未来发展,而是投票选举中所要进行的个人预期和收益计算,农民在权衡利益得失中等待投票。甚至因为贿选,部分农民可以因此放弃投票权利和选民资格。

3.随大流心理。随大流心理是指政治行为人通过策略选择和计算,无论对错,主动选择多数人群体,这也是中国农民的一种中庸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

4.当家人心理。当家人心理是指政治行为人具有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的政治心理,他们将自己看作是民主政治活动中的主人,认为自己当家做主人是理所应当的。在基层民主选举中,部分农民对于农村社区的各项政治活动有积极正面的认识,他们非常看重自己手中的选票,权利意识凸显。

四、农民的政治心理现代化过程

农民的政治心理现代化过程,其实质是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过程。

传统农民心理与现代农民心理。传统农民心理是建立在传统社会基础之上的心理状态,农民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仍然是传统的人情社会,个体以关系、人情依附、伦理正义为行为导向和价值判断标准。中国经过2000年的封建统治,传统意识长久难消,即便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很多农民仍然没有政治参与的意识。而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讲求“人情伦理”和“礼义廉耻”,血缘家族关系和天然义务成为规范其行为的最高准则,同时宗法制度也赋予了每一个人归属感和相互帮助的便利,这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在农村选举中,人们各处寻找关系,各处可见证关系。如果我们将关系由近及远展开分析,那就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周围画圈,波纹涟漪般向外扩散,最亲近的便是三代以内的亲戚,之后是从小玩大的朋友,再远一点是这个农村社会中与自己说的上话的人,即话语圈,类似于信息分享群,最后便是与自己没关系的普通农民,用农民的话说就是“说不上话的人”。这样一圈一圈的远近关系,决定着每个人参与政治选择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倾向,同时政治热情也会随着关系的远近而由近至远。现代农民心理则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上的政治心理,每一个政治行为主体被认为是理性的,重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拥有参与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具有一定的个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照意识,具有平等、自由、公平的价值追求。

现代农民的现代性表现在个体上即具备现代公民心理,在我国新型现代化进程中,那就是传统心理向现代心理的转换。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的心理类型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兼具传统与现代心理因素,这也正是我国农民处于政治心理的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但是从学者们的各项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民的主体性日益突出,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是城镇化进程快的地方,农民的经济理性越发突出,而个体考虑人情依附和宗族关系越发薄弱,人们越来越多地寻求公平正义,不断获取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地参与到民主选举当中,有责任有序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不断走向现代农民。

参考文献:

[1]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 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 张翠梅.公民身份认同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4] 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 林少敏,吉青.乡村社会对村民选举的回应———对影响村民参与选举的因素的考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李同和,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行政管理,研究方向:政治心理、政治文化。)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