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享受了30多年的改革红利,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所面临的碰撞和挑战也与日俱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品质来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走向,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 完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1-050-03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辈们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实践的结晶,其历经5000多年的实践检验形成具有稳定的形态,蕴含着人们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要素。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是中华民族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其特有的品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走向,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在悄然转变,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网络日益成熟普及,西方多元文化冲击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挑战。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是真善美的统一,以熏陶、感染、教育、塑造等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转变风俗习惯,确立社会秩序。这种演进过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近代名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却没有“思想政治”这一名词概念。列宁的著作中有关于“政治教育”阐述,他认为:在各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抱着教育而不问政治,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名词,他提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 最近一个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 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 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常用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通过遵循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了维护政权所进行的思想工作,是政治上层建筑构建与维护的重要力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有序稳定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运用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认同的精神力量。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有利于掌握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走向、完善我国思想政治工作。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掌握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中华儿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与生俱来的话语权,它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更容易被中华儿女所接受。“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话语语境。在意识形态与领导权之间,我们不能忽视话语的力量。意识形态领导权实质上就是话语权。”只有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5000年的悠久历史淘炼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爱国主义思想、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刻影响着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从整体上引导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稳定、完整和统一的特点,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领域中是难以找到的。不论在民族分裂时期还是在民族融合时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都能兼容并蓄,保持自身独立,不被外来文化主导,以其自身独特的“华夏文明”为中心对外来文化进行甄别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例如在衣食住行方面无不可以找见外来文化的影子,然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却未有变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时代相结合,在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一脉相承,未有中断,它的发展性与连续性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环环相扣,完好无损地传递特质造就了中国思想意识形态的连贯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意识历经历史筛选,带有了时代的特征,它既是严肃的又是生动的,既是连续的又是跳跃的,既是古老的又是新鲜的。以文学为例,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延续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能够更好地让中华儿女掌握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勤劳包容的中华民族,以其多元的民族特征形成了具有独特、多彩、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蒙古族摔跤、四川脸谱,国粹京剧、陶瓷制造等,民族鲜明,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更具普遍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走向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创新性研究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的内涵是中国梦,价值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相契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层面的论述有“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汉书·汲黯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汉书·货殖列传》)等;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层面的论述有“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的舒畅自由、“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的公正严谨等;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层面论述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和谐人际观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博大精深,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契合,价值相共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容易被人所接受的特点,以其(下转第55页)(上接第51页)为载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我国的价值走向。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国内国外突出矛盾,在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构建的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相结合便是必然选择,是完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时代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进一步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意义,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国家权力的表达,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的新举措。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推行这种新举措可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进步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哲思、博大精深,是无数中华儿女智慧结晶,是历代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它以甄别筛选、兼收并蓄的特质,在千年继承与发展中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它具有“教化”的本质,拥有相契合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易接受。今天,面对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国内国外突出的矛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现实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
[2] (俄)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陈宗章.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领导权与价值秩序的构建[J].理论与改革,2015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作者简介:陈杰,2014级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