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朱志 吴一敏
摘 要:新媒体是大学生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渠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时代性和感召力。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 挑战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1-029-03
新媒体是指基于Web2.0技术,以交互式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媒体,包括社交网站、社交软件、即时通信等。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资源丰富性、媒介多样性、时空快捷性、过程双向性等特点?譹?訛。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交往的重要内容,极大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由于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入侵、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网络垃圾信息的泛滥?譺?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以其与以往媒体完全不同的新特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创新契机。
(一)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将大学生视为自主、能动的个体,通过启发其内在发展诉求,培育其独立意识和创造力。新媒体新颖的交往方式、其开放性和多元化极大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的交往需求,教育者利用新媒体能实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性地制定教育计划、设计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活动和评估教育效果,及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保证大学生思想积极、心理健康,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场地、手段、人员、资金等限制,只能局限于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特定大学生群体进行指定主题的教育引导。新媒体作为覆盖极广泛的信息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高度社会化的教育空间。新媒体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博客、微信等手段,便捷地与不同大学生群体进行多地域、多主题、全天候、长时间的交流和沟通,打破了时间、空间、对象、主题等限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局限于权威、正统的信息渠道,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渠道则拓展至整个网络空间,且其信息资源极为丰富、更新速度极快。微博、博客、BBS等新媒体是汇聚各路信息于一体的巨大交流平台和信息场,既有权威报道、外媒评论,也有小道消息、朋友动态等,使大学生在及时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可选择的主题、素材和知识,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其更具时代性和感召力。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且受众多因素制约,如教育宣讲、板报展示、海报宣传等,让大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新媒体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搜索引擎和形式多样的网络载体,使教育者可以借助微博、博客、BBS等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打破思维局限、独立思考、积极讨论、发表独特见解,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而且,新媒体海量鲜活的教育资源,使教育者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互动模式来教育大学生,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大大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
由于缺乏权威和有效监管,新媒体信息往往良莠不齐、难以分辨,加之西方敌对势力有组织的政治宣传和价值观输出,容易诱发大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的迷惘,强烈冲击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可分三个方面:(1)文化殖民主义的入侵。信息流动的无国界性,使新媒体成为不同文化碰撞、交流和对抗最为激烈的战场。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在新媒体强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一方面极力宣扬其社会制度、价值观和政治模式,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信任感、依赖感,甚至精神空虚、信仰迷失,成为“西化”的俘虏。另一方面,极力贬低、丑化我国优秀文化和传统,强烈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直接挑战我国生存和发展的根基。(2)敌对势力的思想政治渗透。美国等西方世界倚仗其信息强势,以“民主”、“人权”为幌子,利用新媒体大肆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体制,进行“和平演变”式的渗透和腐蚀,企图达到其“西化”、“分化”、全球资本主义化的险恶目的。(3)网络垃圾信息的泛滥。新媒体既是信息宝库,也是信息垃圾场。黄色信息、暴力信息与各类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新媒体信息泥沙俱下,对大学生毒害很深。部分大学生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严重扭曲,使长期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毁于一旦。
(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
新媒体信息的多元化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必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引力和引导功能,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新媒体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主流媒体和教育者,甚至使其成为信息制造者,而教育者却化身为普通的ID用户,大大削弱了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和话语特权。(2)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在新媒体将话语权从教育者转移到教育受众的同时,其语言必然随之变化,其中,最流行的莫过于“恶搞”。恶搞是用滑稽、搞笑等方式表达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是对现实生活一种解构式的批判,具有娱乐性和热点追逐性?譼?訛。恶搞作为大学生的娱乐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恶搞却是对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离散,严重削弱了教育的严肃性和引导功能。
(三)引发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偏差
新媒体的虚拟性、多元性和监管的缺失,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认知偏差,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诱发大学生的人格障碍。新媒体的匿名性,部分大学生认为言行无须承担责任,导致言语随意,易形成攻击性人格,部分大学生则时常扮演与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悬殊,甚至相反的虚拟角色,这种角色差异和冲突易诱发其人格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弱化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中,由于缺少现实社会和严格制度的约束,大学生可以“为所欲为”,容易使其放松自我约束,导致道德责任感的削弱。(3)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新媒体在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人际关系,造成人际交往的虚拟化、现实社会的疏远化和“面对面”交往的减少,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甚至诱发孤独、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掌握着教育的信息、素材和主动权,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新媒体海量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大学生近乎实时地掌握相关信息,导致教育者丧失了传统的信息优势,不仅难以全面掌握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情况,而且难以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新媒体要求教育者必须熟练掌握新媒体基本知识和信息获取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媒体环境;另一方面,为保持对新媒体的关注,以便及时了解大学生关注的内容和思想变化,这些延长了教育者工作时间,增加了教育者的劳动量。
三、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措施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新”、“旧”并举
新媒体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新”、“旧”并举,形成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发挥新媒体优势。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1)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摒弃传统“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构建平等友好的和谐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其在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中达到预期教育目标。(2)树立新媒体教育观念。教育者要与时俱进,深刻理解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克服与己无关和害怕回避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新媒体教育意识,了解新媒体基本原理,掌握新媒体技术操作,运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善于借助新媒体开展教育活动。
2.“新”、“旧”并举,发挥合力优势。新媒体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理念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前者是后者在新媒体时代的延伸,后者是前者的思想基础和根源,两者一脉相承,缺一不可。因此,开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合“新”、“旧”两种教育理念,发挥合力优势。
(二)创新教育方法,“显”、“隐”互补
1.探索隐性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感召力。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新媒体技术特性和隐性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新媒体信息库法。利用新媒体强大的存储和搜索功能,各级教育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在各类新媒体中建立层次合理、特色鲜明、种类丰富、资源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库,方便大学生搜索相关知识和自我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新媒体交互沟通法。利用新媒体高度的交互性打破了人际互动地域限制的优势,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选择BBS、E-Mail、Blog等新媒体“虚拟讲堂”,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聊天、一对多咨询或多对多辩论等思想交流,实现与大学生的思想互动。(3)隐性思想渗透法。利用新媒体强大的思想渗透功能,教育者可以借助各种新媒体,构建新媒体网页背景,设置热点话题议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国梦等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实现论道而不说教,让严肃的教育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悄然进入大学生心中。
2.“显”、“隐”互补,增强教育说服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辩证统一,相互补充。新媒体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理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实现“显”、“隐”互补,增强教育说服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仍要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教育者凭借资源、信息优势,通过专门的政治教育课,直接向大学生灌输教育内容,效果立竿见影,但灵活性不足,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代替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以其潜隐性和灵活性,能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强化和巩固显性教育成果,提高教育时效性,但隐性教育在教育对象控制、教育方向把握等方面的不足,使其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三)丰富教育内容,“内”、“外”结合
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形成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体系,提高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大学生的新媒体生活。教育者必须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新媒体行为,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时、正确地进行引导。(2)新媒体的热点问题。教育者要积极关注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反应和思想变化,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分析热点问题的社会背景、深层原因、解决措施,纠正大学生中不良的思想倾向;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探索事实真相,引领新媒体舆论,占领舆论阵地,消除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3)新媒体的影视作品。新媒体时代,人人可以成为影视作品的制作人和传播源,自拍、自摄、自录的影视作品几乎成指数倍涌现,极大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影视作品“强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和寓教于乐的作用”?譽?訛,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弘扬真善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丰富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尝试选择假恶丑的劣质作品,加以批判鞭笞,从反面教育大学生,提高教育效果。
(四)拓展教育阵地,“软”、“硬”兼施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具有牢固的思想阵地和舆论阵地,“软”、“硬”兼施,巩固和拓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强化硬件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1)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借鉴国内外新媒体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一批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优秀文化的宣传和传播,拓展军事文化在新媒体上的宣传阵地。(2)开发新媒体文化产品。坚持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结合高校实际和新媒体特性,制作大批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新媒体文化产品,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并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扩大其影响。
2.加强软件建设,实现新媒体的有效治理。要实现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长期有效运行和管理,就必须加强软件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保障。为适应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应及时制定下发针对性和准确性强的新媒体法规。(2)道德保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正常运行,还需要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相关部分要深入调研,及时制定操作性强的新媒体道德规范,并以多种形式进行倡导和宣传,强化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意识。(3)人才保障。要实现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有效管理和大学生新媒体行为的有效监督,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持。
(五)锻造教育队伍,“专”、“通”兼备
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譾?訛”。新媒体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首务就是锻造一支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高素质教育队伍。不仅要求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而且要求教育者是新媒体时代的通才,做到“专”、“通”兼备。(1)构建系统的教育者新媒体素质培养体系。充分依托军地高校教育资源,针对教育者新媒体素质现状,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轮流组织参加系统的培训,培养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其探索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方法,培养其新媒体综合素质。(2)开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资源,有计划地组织教育者参与、主持新媒体信息产品的制作、传播、监控和评估等实践活动,以及系统深入的新媒体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教育者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一项崭新的历史使命。唯有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将新媒体为我所用,提升教育效果,才能为实现强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文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彬,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科教研室,副教授;朱志,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科教研室,博士,讲师;吴一敏,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科教研室,讲师)(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