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
[内容摘要]研读教材有利于教师有效精准地贯彻课程理念、达成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研读教材有三个呈递进关系的目标:一是读懂教材,二是读透教材,三是处理教材。
[关键词]小学品德 教材研读
【中图分类号】G621
小学品德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课程评价“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如何理解这样的课标要求呢?有些教师扔掉教材,天马行空地“编写”自己的“教材”;有些教师把课标的要求置之脑后,捧着教材看字读句,看图说话,自认为是“落实知识点”。那么,教材还需不需要读?教材需要怎么读?笔者以为,教材不仅要读,而且要研读。所谓研读教材就是要钻研阅读,把教材读懂,读透,并在此基础上处理教材,实施有效教学。
一、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此要讨论的是狭义的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我们区小学品德用的是浙教版教科书,它是本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浙教版小学品德教科书除学生用书外,还配有教师用书、配套资源包等。教材是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服务的。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怎样解决难点?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知?……教材的编写者往往把自己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达成方法蕴涵在教材中。同时,配套资源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教学资料,如教学中用的图片、视频、知识背景等。可见,研读教材有利于教师有效精准地贯彻课程理念、达成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然而,我们现在品德课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现状堪忧。
二、研读教材的现状
1.不愿读教材。据上学期的统计数据,全区从事品德课教学的教师共311名,其中,专任教师6名,其余的均为兼任教师,兼任教师中只有14名有意向走品德学科道路。这就意味着品德学科日益边缘化。学期伊始安排全校教研活动时,有领导质疑品德教研组长,“你们这个学科也要搞教研活动吗?!”排课时,教导主任把品德课作为“赠品”附送给年老、体弱、工作任务重的老师,“这个课简单,随便上上就行了!”于是,很多被边缘化的品德课教师在上课前懒得读教材,等上课铃响了,匆匆拿了书跑到教室边教边读教材。这样的“读”教材,效果可想而知。
2.不会读教材。有些教师在上课前浏览一下教材,了解个大概,对教材的认识只停留在:上面有几幅图,有几首诗,有什么小活动。这样的“读”教材,缺乏对关键问题的最起码的思考。
三、研读教材的目标
研读教材有三个呈递进关系的目标:一是读懂教材,二是读透教材,三是处理教材。
1.读懂教材。通读本课教材,精准把握教材文本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文字、图片,或者是“于无声处”的留白。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它们或是教材知识内容本身的一部分,或是教材知识的一种呈现形式,或是用以帮助说明文字内容的载体。
浙教版品社教材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有导语、每一课都有提示和关键词。这些文字包含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本课的教学精髓,读懂这些文字有助于教师精准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四上《失败怕什么》,提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能从失败的地方站起来,总结经验,继续前进,我们就能走向成功。关键词:战胜失败。通过这些文字的提示,我们可以很明确地了解到本课的逻辑线索是:体验失败——直面失败——转败为胜。
2.读透教材。从细微到大局,把课题放到单元中读,放到整册教材中读,甚至放到整个课程中来读,构建知识体系,领会编写意图,然后,再从大局回归到课题文本,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回到局部的过程。
从细微到大局,理清教材知识结构。课题的内容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掌握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它与其他知识的关系,从而真正把握它的内涵。
从整体到局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完成了第一步确,头脑中建立了关于本课的大框架后,接下来就要聚集课题,确定目标、划分课时、明确重难点。三上第二单元共4课,其中,本课为第三课。第一课《我来画棵家庭树》让孩子理清家庭成员,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第二课《我的家庭故事》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了解家里的喜和乐。第三课就是《家人关爱我成长》,让孩子体会家人的辛劳,感受家人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体贴家人。第四课《欢迎来我家》是让孩子学会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这四个主题逐层深入,从理清家庭成员,到学会待客和做客,引领学生进行从家庭到社会的初步过渡,第三课在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课容量较大,需要2个课时才能有效完成,教师要在读懂整课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划分课时,有效组织活动,层层落实目标。第一课时用诗和故事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用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你关心家人吗?你会关心家人吗?接着用——,我会——的句式来讨论,让学生学会关心体贴家人。第二课时通过学生对自己和父母一天活动的调查对比,让学生体验家长劳动的辛苦,进一步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最后用“采摘‘爱心苹果”这一拓展活动,指导学生关爱家人。可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每一单元、每一主题,甚至每一课时的目标,要注意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要面面俱到,更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3.处理教材。围绕目标、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对教材的加工和改造主要采用剪切和补充两种方式。
所谓剪切就是把一部分材料从原处剪裁下来粘贴到他处。拿到教材,我们要审视教材:这个内容适合我的学生吗?这个内容放在这个地方恰当吗?对于不适合我学生的内容,我可以替换掉,对于位置不合适的内容,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切换。
补充内容也是我们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品德教材内容精炼,有时几幅图、一两句话就构成了一课内容,许多品德课老师对这样的教材有点不知从何下手。所以补充内容是必须而为的一件事。那么,补充什么内容呢?补充内容的原则有二,一是补充的内容要符合课标的要求;二是补充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总之,品德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死嗑”教材,还是“胡编”教材,都会将教学导向歧途,只有读懂,读透,并在此基础上处理教材,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