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鸣
[摘 要]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短板.课堂评价语言具有诊断、启发、改进、激励等作用,不容小觑.本文通过解析初中数学课堂评价语言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从而有效促进初中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 评价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01
语言是教学的基本手段,课堂上的语言通常分为三类:组织性语言、解说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组织性语言似珍珠项链的串线,将一个个教学环节自然、合理地连接起来;解说性语言是课堂上的“点睛之笔”,承担着强调重点、化解难点的重任.对这两类语言,教师都格外重视,课前反复揣摩,课后认真反思.但是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却处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家常课教师随意评价学生,就连公开课上许多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存在无效、枯燥等问题.一些专家、研究者发出感慨: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短板.旧的课堂评价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本“有教无评”的糊涂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由此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关注课堂评价,关注评价语言并善用、用好课堂评价语言.为此,本文结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第1课时)》的教学片断,谈谈对课堂评价语言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片断
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特征得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后,进入解分式方程阶段时教师就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该如何求出24x+1=20x的解.学生思考片刻后,各抒己见.
学生1:可以将方程两边先通分,这样分母就相同了,然后根据分子相同就可以求解了.
教师:很好.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2:可以将等号左边分式的分子乘以右边分式的分母,左边分式的分母再乘以右边分式的分子,两个积相等,就是我们常说的“交叉相乘”,这样一来就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了.
教师: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3:可以将左右两个分式变成倒数,让倒数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会求解了.
教师:大家都说得不错,我们能不能先将左右两个分式去分母呢?
学生齐答:可以.
教师接着问:我们第一步怎样实现去分母的目标?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了课本上介绍的一般方法:先去分母后移项,去完括号再合并,然后化未知数系数为1,最后检验.
二、片断解析
从这个片断中可以分析出教师评价语言上的三个常见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
1.改变“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发挥评价语言的启发功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多、节奏快,教师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出现“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如这位教师针对三位学生的回答,都是以简短的“很好”“不错”作简单的评判.但是“好”在哪里,没有作深入分析,而这恰恰是启发学生深度思维的契机.比如针对第二位学生的回答,可以作追问式的评价:你的想法很独特,方法也很好,你能说说左右分式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这步操作成立的依据是什么吗?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这种操作背后所蕴含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个数学依据,而不是机械地进行一种计算操作.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发挥启发的功能,抓住时机引发学生思考,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知其所以然.
2.改变“生拉硬拽”式的评价,发挥评价语言的改进功能
在本文的案例中,教师的方法固化成了解分式方程的通法,当学生的方法与教师不一致时,就生拉硬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但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把最终的结果告诉学生.当学生的方法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可以先在心里盘算一番:学生的方法是不是优于预定方法,学生的方法可取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与预设的方法有没有相通的地方,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否相同.然后再见机行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抓住时机不断启发学生,就能让学生得到解分式方程的通法.
如教师先肯定第一位学生的方法并尝试解答.第一步24xx(x+1)=20(x+1)x(x+1),第二步24x=20(x+1).教师:第一步的依据是什么?能不能跳过第一步,直接就得到第二步?如果可以,依据又是什么?通过启发式教学导出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在肯定第二位学生做法的前提下,教师抛出上文已阐述的第一个问题,当学生能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个依据后再点拨:这道题去分母后的形式是个特例——等号左右两边分式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后积相等,其实质就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达到去分母的目的.但对于像24x+1=20x+1这样的方程不能简单地操作成“交叉相乘”,可以在原有的方法上进行改进来得到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而对于第三位学生的方法,教师同样也要先肯定,然后再列举一个分子上含有未知数的分式方程,让学生再尝试这种方法,自然就会发现行不通了.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的目的不是要告知评价对象评价的结果是什么,而是通过评价让被评价者知道如何改进,在改进的过程中对其给予指导.”所以,教师不能以简单的“生拉硬拽”式评价学生的表现,而是要机智、灵活地评价,并且不断地促使学生改进.
3.改变“口头禅”式评价,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功能
教师如果将自己课堂上的语言录下来进行回听,就会发现评价语言中有很多的口头禅.如本文案例中的“很好”“不错”等.这些看似很正常,甚至是无可厚非的评价语,却会引来学生的不满意.研究生薛洁曾于2014年对约300名初中生做过一个有关“初中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调查,结果发现约有五分之三的学生不喜欢教师单调、重复的口头评价语言.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初中生所属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有关.学生的心智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所追求的是“以理服人”.教师的“口头禅”式评价语不仅缺乏新意,而且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不能打动学生.
当评价语言不能吸引人时,它所能起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本案例中教师虽然给学生的都是肯定式的评价,但是在轻描淡写的一句“很好”之后,学生会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吗?如果教师变换评价语言,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如针对三位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来一个总结评价:“哇,你们真厉害!这三种方法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就是将未知的解分式方程转化成已知的解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转化思想.你们不拘泥于固定方法而勇于不断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课堂上专业性、指向明确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出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斗志,带动更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不断前行.
课堂评价语言除了具有上述的启发、促进、激励功能外,还有诊断功能,能及时向学生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利于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对错.当然,发挥这些功能的前提是教师要恰当地使用评价语言.如果运用不合理,同样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要认真对待.
三、几点建议
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课堂评价语言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如何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提高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下面提三条建议与读者分享.
1.阅读,提高认识
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一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艺术.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教师要通过阅读书籍来提高认识与修养,站在理论的高度系统地认识这种语言.
其次,要多读一些人文类的书籍.一般地,数学教师热衷于解题方面的书,觉得遨游在题海中其乐无穷,而对人文类的书籍涉猎较少.为了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必须拓宽视野,数学教师也要有书香气.
课堂评价语言是带有学科性的.数学课上教师不可能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朗读题目是否清晰、流利上,也不会放在学生的书写是否工整、漂亮上,而应是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上,围绕学生的数学思考是否到位、数学探究是否充分等展开.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应变自如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作出一个准确、专业的评价呢?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素养,而学科素养积蓄的最好途径就是多读学科类方面的书籍.如《数学课程标准》这本书不仅让教师了解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还了解了其他方面,如“评价建议”.在这个版块教师可以找到数学课堂评价的方向与落脚点,好好研究它,就能使评价的语言紧紧地扣住学科特点,成为接地气的评价语言.除此,还要读一些教材、教法的专著与数学教学方面的杂志,听听学者、专家提出的问题,对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阅读能帮助教师提升语言的美感.
2.实践,锤炼语言
提高语言水平最好的方法是在实践中锻炼,对课堂的评价语言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评价语言工作落实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中.一部分在生成预设中可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