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颜
[摘 要]创新教育是生物教育的主旋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115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生物科学研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科学的价值观。不管是积极倡导素质教育,还是为了适应高考的新变化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学教育都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就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各种具体的教学内容,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利用有趣的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例如,1960年7月,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早稻田中,发现“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第二年,他认识到这是“天然杂交稻株”,受到了启发。面对当时严重的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故事我鼓励学生向袁隆平教授学习,学会从偶然的发现中创新。
2.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设置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自然选择学说与用进废退学说的教学中,设置问题“到底是变异定向还是环境定向”,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学习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时,结合书本中艾滋病病毒侵染细胞的过程图示,先让学生自己读图,总结艾滋病病毒侵染细胞的过程、传播途径,然后设置问题:我们怎样预防艾滋病?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诱发创新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法,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广阔性的目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达尔文和孟德尔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达尔文是天主教徒,但他却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论,孟德尔也同样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成为遗传学奠基人。
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后,再来重新认识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几大优点,分析实现F2分离比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生物的进化》一章不仅讲述了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而且在“课外读”中简介了目前尚有争议的“中性学说”。目的是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知道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时该牢记创新教育是生物教育的主旋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能够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
三、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做实验时,教师简单介绍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然后就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与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肯定有学生出现疑问,此时,应允许学生讨论,解决疑问。在实验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更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生物必修一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教材选用马铃薯匀浆、苹果匀浆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那么,能否选用其他带有颜色的生物材料?如果不能取代,原因是什么?脂肪的鉴定中用食用油,那么能否用花生种子取代?如果可以,实验步骤又该怎样改进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机会。不管是教师还是学校,都要为学生努力创造这样的机会,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发挥榜样作用,发展创新人格
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生物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引导学生创新的航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创新人格的助推剂。有了创新人格,就会有创新思维,就可能产生新的创造力。因此,生物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恒心和顽强的意志,具有能经受挫折的良好的创新人格。
总之,创新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创新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我们只有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