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柳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有些学生如果前面所学的一些知识没弄懂,接着又去学新知识,最终的结果是模糊学习。农村有句俗语说得好:落雨背稻草,越背越重。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无趣。如果一个学生一旦对本门学科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当然在上课中也不会有什么积极性反应了。所以许多数学老师就有这样的感慨:学生的发言越来越少了,老师就像一个演戏的,在讲台前咿咿呀呀,除了几个尖子生“捧个场”,其他学生都成了默默不语的观众。尽管你怎么样卖力的讲解调动,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是表情冷漠。有时看到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无动于衷,甚至有的低着头,老师就感觉来气了,脸马上沉了下来,学生看到老师的凶相,更是不敢吱声了。其实老师很不愿意看到这种状况。老师们希望的是: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讲,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提出超出本课堂外知识的问题。老师自己满腔热情地教学,学生们高度热情地回应,这种课堂响应率才是成功的教学。
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或者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反复讲解都有其可以理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老师的这一片苦心反而使学生有了听觉疲劳?我也曾经为数学课上的低响应率苦恼,后来通过跟同行们不断交流经验,以及自己阅读课外教科参考,我悟出了一些“门道”:现在都在实行新课程改革,而这种改革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觉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课堂才会有实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体验,我总结了几点可以提高课堂响应率的方法:
一、 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
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第一种,虽然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进行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脑用得少。第二种,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前一种同学,虽然有思想准备,但是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识衔接不上,又不能停下来听讲去问同学或查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后一种听课的情形就不同了,由于带着问题去听课,目的明确,精力集中,从而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关健问题上去理解、思考和分析。久而久之,会逐步提高听课的效果,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一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去参与课堂学习,最终也能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学会学习。
二、精心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参与欲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景、游戏情景等,把学生引到游戏中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深化后,学生对新问题就会积极思考,认真探究。例如,在教学“统计图”这章时,我先把要教的内容在心里做一个概括,在上数学课前,我跟学生们说:不知道大家今年比去年有没有长高呀,要不我们来量量身高吧。大家听说要量身高了,都兴高采烈地来到我身边。我在教室的后墙上画了一个身高表,每一个学生都来量身高,并且都记下了自己的高度。上课时,我说,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知道自己现在有多高了,那我们也来比一比身高吧。这时,我将统计图表画在黑板上,让学生在统计图上找到自己身高的位置。然后让一个小组的同学依次说出自己的身高,并让这一组的同学将本组同学的身高在自己书上的统计图上标好,并且将各个点连成一条曲线。看看这组同学的身高呈现什么样的曲线。然后实行每一组同学的统计比赛,看哪一组同学绘图又快又好。当我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我非常开心地表扬了他们,同时从学生微笑的脸上也看到了他们学习的积极热情。这种情境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也达到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大胆放手,创造参与条件
在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分数是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我从家里带了几个土豆到课堂上。上课时,我拿出土豆,学生比较好奇:因为这是数学课,好像跟土豆的关系不大。我问了一个基础较差的同学:我的桌上有几个土豆?学生答:3个。我拿起其中的一个将它切成相等的两半,然后又问:这一半是多少个?大家看着我,有点茫然,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时我说:“过去我们学过的数无法表示这一半,因此我们要学习新的数---分数。”然后我又要求一个同学到黑板前来,将那半个土豆又平均切一半,再叫另外一个同学将那个四分之一的土豆又平均切一半,老师问: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些被平均切开的土豆?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要求释疑,解疑的心理状态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到新的学习中。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多创设出主动参与与探究新知的各种活动。适当开展小竞争,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手段。
课堂上教师所提的问题如果比较刁、难、怪,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会使学生无法回答,产生畏难情绪,从而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分成一组回答容易的起步题;让中等成绩的学生分一组回答稍微难一点的计算题;班上的尖子生则思考综合度较高的拓展题。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快乐的解决难题,这种学习的成就感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五、奖励形式多样,调动积极性。
教师要结合自己班的实际,制定好合适自己班的奖励机制。比如身体上一些亲呢的肢体语言,如:竖竖大拇指;鼓鼓掌;抚摸一下学生的头或者拍拍学生的肩膀等等。哪怕学生有一丁点的正确,也要及时地表扬鼓励,必要时还奖励学生一两件小文具或者一些小玩意,让其提高兴趣,树立自信,乐于参与。
课堂的高效响率应该依靠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任何脱离一方都不能很好的合作。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创设新的教法,将学生改为“要我学”成“我要学”,最终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