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英
【摘要】知识经济社会是个充满创新的社会,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难以立足于社会。因此,教育的职能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鼓励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善教善放,开启想象力,开发求异思维,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质疑 激励 摸索 挖掘 想象力 求异 实践
所谓“创新”,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情境中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 我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和看录像相结合, 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最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目的是打破了学生们不敢问的心理障碍, 激起了他们提问的欲望。有的学生问:“这么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術的精华是怎么建成的?”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八国联军会轻易的进入圆明园?”有的学生问:“圆明园已经被烧毁,为什么作者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它以往的辉煌?”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营造一种敢问、乐问、善问的气氛,并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
二、和谐氛围中激发兴趣,强化创新意识
教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民主气氛。 启发、诱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动嘴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活跃和学习创新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动脑思考。
三、善教善放中捕捉信息,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但是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又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我的“长生果”》一文时,我问学生学生:“是不是所有的课外书都是有益处,可以拿来读的呀?”孩子们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这样一来课堂陷入了僵局,为了培养学生们正确的读书方法,我特地举办了一次“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辩论会。辩论会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问题,用自己课下搜集到的知识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小小的辩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搜集知识的能力,寻找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丰富的想象中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课文的大致内容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能救出儿子的坚定信念,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最后结果是“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学完课文后,学生仍沉浸在故事结局的想象当中,有的认为父子俩会抱头痛哭,有的认为他们会甜蜜的笑,有的认为他们以后经历任何困难都不会倒下。教师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展开想象,进行敢于创新,打破成规的训练。以“得救以后......”为话题,大家展开想象,经教师启发,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纷纷发言,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自己对课文的的想象延伸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合理想象,根据自己对平常生活的感悟构思出新的情节,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凭借教材的想象因子,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
比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有位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没有听从父亲的话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以后的会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当时父亲对“我”严格的教育,“我”没有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启示,更不会懂得道德的重要性,甚至会成为一个品行不端正的人。教师这样精心地设计求异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实践活动中积累体验,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磨炼。通过亲身的操作、感受,积累直接经验,体会科学的精神、体会学习方法、体会做人的道理,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比如自己办手抄报,教师只要把活动的计划告诉学生,至于稿件的来源、版面的设计均由学生完成。这样学生投身于整个活动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给自己的小报起了“晨曦”“荷露”等有意思的名字,手抄报的内容同学们在班内征稿完成。可以是爱护环境,保护水土,提倡节约,良好班风……把课内所学用于课外实践生活之中,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许多知识和才干。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以语文教学改革为落脚点,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的驰骋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