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枝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句话一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是的,教师不是学生的保姆,教师要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如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现代教育中,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而现实中的我们的课堂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着。而我每当听课之后,总会思考,总有自己的一点感想。我们的数学课到底要怎么上才能真正的实现来源于生活,回馈于生活?那如何实施从生活中走来?或者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思考的结果,我觉得就是别让规则禁锢了我们的数学课堂。
诚然,不管我们的教学方法如何,如何展现我们的教学模式,始终,教师本身的素质是个必然的前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无疑自身学识和修养是个基本条件。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当我们已经有资格去做一个老师之后,要做的事就是能否适应要求,能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是教师面临的新的课题。我作为一个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确实感觉到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新课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新课程要求数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源自于开放而又活力的学习氛围,源自于从一年级开始就为学生树立的培養阅读的目标,更源自老师的不断激励和鞭策,我想,在这样的氛围下去学习,其收获之大不言而喻。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有些课堂教学中,基本是按照一个模式去走,先是回顾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为我们新的知识的开展垫下良好的基础。然后是引入部分,这个部分通常是被有经验的老师认为能出彩的一个关键点,也就是由上节课的知识自然的过度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接着讲解新知识,例题,练习,小结,布置作业。一节课算是圆满结束。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叶圣陶说:“教学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彻底转变观念,由以前的演讲师、布道者的形象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的形象,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其实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可以供我们借鉴,只有靠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力争找出适合自己的一种模式,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
在遵循着新课标的同时,有效的教学改革也要同步进行,讲学稿近年在各个地方都有声有色的开展着,所谓“讲学稿”,是指各教研组的教师,在课前进行集中备课,并将准备好的稿子当成预习资料,至少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里,以达到课堂上的教、学“共振效应”。“讲学稿”里,列出了课堂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解题技巧等诸多内容。我想讲学稿,它的优秀正是它突破了以往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而变革为学生提前预习,完成下节课老师该讲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去吸取知识。在有问题的地方,老师通过评改讲学稿,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这不仅大大的缩短了老师上课讲的时间,也更大的提高了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真正的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求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有所获,确有所得。为了更好的用活数学教材,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教师应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