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题: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利大于弊
正方观点:就环保而言,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是积极探索建立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和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控制排污总量,降低排放量。相较于以前的无偿排污,此环保举措将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主动减少排放污染物,从而树立环保意识,推动环保事业可持续发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促使企业尽快的进行产业升级,降低成本,取得更多利益。这是一种创新机制,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今天对企业加重压力使其不敢排污,企业多出来一部分的排污额度我们允许你去交易,节能减排能够赚钱,企业是不是更更乐意支持环保?企业主动去节能减排是不是使我们的政府工作更加轻松了?那这个在环保上、经济上,都是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一切的政策实施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当今排污机制的目的是从限排到企业价值观的转变,这是合法化且被政府认可的,具有功利的价值观产生,有钱就能排污,这样的价值观产生其影响是可怕的,在监管力度匮乏的情况下会导致结果南辕北辙,这些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弊端只能证明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弊大于利。今天通过经济的手段将环保纳入成本体系,让企业去考虑这个问题。在中国市场,企业人的法律素质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用经济的角度、成本的角度去考虑一个本是人人有责的问题不符合当今中国的国情。当每个人意识到更多的是减排的义务,更多的是对环境的尊重,更多的是公平的、环保的市场,我们才能更好把推动环保、推动经济。
辩题:
经济新常态下环境保护机遇大于挑战
正方观点:经济新常态下,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企业改革生产技术,更容易解决环境问题。2015年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企业通过改革自身的生产技术,开发清洁能源或者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也就更容易解决环境问题。且节能减排已经逐渐形成共识,这是推进环保的一个很大动力。经济发展减速,中国企业发展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尽管国家制定了许多促进企业改革的政策,企业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发展意识,进行产业改革创新,开发新能源或者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以企业一旦转变发展意识,就更容易解决环境问题。
反方观点:经济下行阶段,产业转型与升级导致企业面临的冲击较大,许多企业将面临着要生存还是要环保的艰难选择。企业逐利的本性,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就会从维护自身生存出发,减少环保投入,甚至不惜偷排。且中国产业链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加之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社会要发展,投入自然增加,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环保投入、就业保障、企业转型的抉择就更困难了。我们要改革这么多,人力物力时间金钱,都是我们要面临的挑战,我们要打破这些挑战才能使发展有机遇,而现在我们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要面对环保压力,这不是很大的挑战吗?新常态下环保任务将会更多、更重、需要我们更加努力而不是更轻松,所以是挑战大于机遇。
辩题:
一定的物质条件是环保的前提
正方观点: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污染,就不需要保护。人类的过度索取造成的环境灾难才是环保需求产生的原因。资金条件是环保意识产生的前提,“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类只有在吃饱了、喝足了,才会去考虑公共精神层面的需求,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人类生活没有达到富足,谁会有环保的意识?谁会有环保的能力,谁又会有环保的资本?环境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的巨大问题,没有技术条件谈何治理?一定的物质条件是相对不同时代都能满足温饱以上,满足了生存这个层面,我们才去谈环保这个需求和意识。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我们才能达到环保这个行为和能力。在当代之下,对于物质利益的考量是无可否认的,“衣食着知荣辱”,如果连物质、温饱都没有满足,谈环保从何而来?
反方观点:环保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基础。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是环保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我们没有物质条件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保护环境,当我们有了一定物质条件我们可以身体力行去改善环境,穷人不浪费水、不浪费电,随手捡起废弃垃圾,反而富人有钱任性、洒脱浪费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见,物质条件只是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它并不是其决定因素。前提是社会引导我们人能对环境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当我们人能够理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言行见诸于环保,就能真正的环保。回顾到今天,人们对环境的支配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值,我们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有很多出于贫困社会的人。然后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们可以肆意破坏资源、破坏环境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吗?有了物质条件可以更好地环保,但能更好地环保就说明没有物质条件不能去环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