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娟
【摘 要】 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文章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感;通过估计体验数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五个方向进行了论述。
【关 键 词】 数感;生活实际;估计体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郑毓信教授认为:为了说明数感,可以先看一些类似词语的用法,如“语感”“方向感”“美感”“质感”等。显然,这些词语都代表了一种相关的能力,但与能力相比,又都含有一种“直感”的涵义,特别是指对于某些特定的事物或现象或属性或方面的敏感性,及相关的鉴别(鉴赏)能力。而后者通常又并非是一种自觉的过程,仿佛已经成了主体的一种本能,一种直接的“感知”,从而在很多情况下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根据以上描述,数感可以理解为对于数字(量)的敏感及鉴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经过几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深深感受到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下面谈谈对培养学生数感教学策略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感
能把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因此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学具来表示这个数,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用数字卡片表示,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有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认读数字,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说的数,想想还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示?通过以上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认识10以内的数,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在部分教学设施较落后的山区,很多小学的教学地点从未离开过教室。传统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单一的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十分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他们会都觉得很有新鲜感,并且学过后印象会特别深刻。
二、通过估计体验数感
数学活动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标准》中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首先要让学生经历估数的过程。如在认识较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如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赛的录像,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50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多少所学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强化数感。以估计一摞本子有多少为例,可以组织下面的教学活动。
1. 由数到“空间”。第一步,出示两摞本子,先看看10本的一摞有多厚,用手摸摸,感受感受。第二步,看一看、比一比另一摞约有几个10本,估计出有几十本。第三步,再数一数、摸一摸、看一看,知道几十本大概有多厚。
2. 由“空间”到数。在由数到“空间”的基础上,学生对10本乃至几十本本子形成了表象,当再次看到一摞本子时,就能凭借表象说出一个比较接近准确数量的数。这样就由“空间”回到了数,对数的大小有了更深的体验。
经常为学生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学生会逐步形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牢固。
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新知。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生答:“1。”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再如:‘小小养殖场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从而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于是,我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数的游戏活动:老师心中有一个数,谁知道是多少?生1:5,教师说:少得多。生2:99,教师说:多得多。生3:60,教师说:多一些。生4:55,教师说:少一些。生5:57,教师说:正确。如此猜数游戏,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 “数感”“符号感”与其他──《课程标准》大家谈[J]. 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30—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新. 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基本策略[J]. 江苏教育,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