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兰
朗读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孩子正确朗读,徜徉在知识海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每位语文老师都竭尽所能。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实际操作起来却有所偏颇。
一、课堂朗读的一些误区
(一)过分强调朗读的作用
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中感悟”成了阅读教学中的时尚语言。这说明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有的课堂教学中却硬是把朗读提到了不恰当的高度。让学生仅仅依靠朗读来思考后,老师却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点拨,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
(二)刻意拿腔拿调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以及对朗读的方法了解不多,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了,容易拖腔拖调,形成唱读。并且老师在指导朗读时,为了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的字词,常常在读到时要求学生加重语调读,以突出其重要性。中高年级后,有的学生就认为只有读得高低起伏才是有感情,因此不论哪种文章,只要老师要求读出感情就会激情澎湃,在这激情澎湃的背后,学生到底读懂了多少,是否真是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呢?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朗读就是平时的说话,感情浓时自然会有感情。”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读懂作者情感后的朗读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朗读。即使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所要求的高度那也无妨,只要他读懂了文本,读出了自己的体验,就是成功的朗读。
(三)朗读评价缺乏指导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鼓励学生朗读,在进行朗读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那么好在哪里?不错在哪里呢?老师是知道的,但学生们仍是一头雾水。也有的老师注意到了评价的要有针对性,但是缺乏了指导性。
二、走出课堂朗读误区的策略
(一)注重理解,基于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朗读不能等同于阅读教学的唯一手段,不能代替阅读教学中的其他方法。
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在此基础上带着对文章的情感去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
(二)创设情境,移情体验
在教学现代化较普及的今天,教师可以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去吸引学生,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体验其中的情感,从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努力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带着自己的切身体验走近人物,体会其内心的情感,唯有如此,朗读才能表情达意。
(三)讲究评价,突出针对性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且自尊心强,特别爱听表扬的话,爱戴高帽子。教师中肯而又充满鼓励的朗读评价,不仅能指导他们进一步读好文本,更会让他们扬起了自信的风帆。
(四)重视技巧,指导方法
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在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上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具体训练有法可用,逐步形成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