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亮 欧阳慧
【摘 要】作为近年来较为新颖的人才选拔方式,主持人大赛不仅在电视领域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在以声音为唯一表现形式的广播媒体,也逐渐成为招聘新人、优中选优的重要手段。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创新,有的确实为遴选人才提供了依据,但也有的舍本逐末、华而不实。本文试图从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内容设置、评选标准以及高校培养的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探讨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 媒介融合 广播主持教育 互联网+ 赛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介传播格局经历着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社会功能和能力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①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海量信息的筛选、加工、分析能力和“互联网+”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面对直接且庞大的评议时表现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成为主持人能力构成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变化同时也带来了选拔播音员主持人标准的悄然改变。
近年来,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已成为除常规的学校招聘和社会招聘以外较为常用的人才选拔方式。通过大赛的形式,不仅能让热爱广播的人成就自己的广播主持梦,让主办方(广播电台或其他广播媒体)挑选合适人才,还可以起到塑造和推广广播媒体和企业形象的作用。
那么,按照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内容设置与评选标准,能否真正遴选出符合媒介融合时代要求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带有招聘性质的比赛,其名次是否实至名归?作为参赛者和培养单位(高校等)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比赛选拔人才的形式?为探讨这些问题,我们以四个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具体选拔过程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寻求答案(这四个大赛分别是:第六届“青檬之星”主持人大赛、河北“音乐新主播”全国DJ选拔大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DJ选拔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校园主播大赛,见表1)。
一、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比赛内容需要优化
从表1的对比不难看出,这四个比赛的初赛(或海选)都是选手通过网络上传广播节目小样,再由评委进行审听。比赛并不涉及参赛者形象、工作经历等其他参数,以声音作品(包括人声、音乐、音效等)的主客观评价作为唯一判断标准。相对来说,这种方式可以较为客观地考核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同时,网络上传作品,形式方便快捷,突破了地域限制,减少了参赛成本,激发了人们的参赛愿望。
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DJ选拔赛外,其余三个比赛都设置了现场复赛环节,自我介绍+自备稿件+即兴问答的比赛标配内容,直观考察参赛选手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不可或缺的素质,比如:交流感、亲和力、即兴主持能力等。这也让比赛由“只闻其声”的听觉阶段过渡到“眼见为实”的视觉阶段。河北“音乐新主播”全国DJ选拔大赛在复赛环节中设置了才艺展示,这是让很多选手头疼同时也让部分选手得以扭转乾坤的环节。通常来说,魔术、舞蹈等更具视觉效果的才艺或者颇具幽默元素的语言技能,能在这个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更高的分数。而在决赛设置中,举办大赛的目的几乎决定了决赛的形式。有的专门为赞助商举办演出晚会,有的参与真正的节目录制,甚至还有的把洽淡签约意向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要素。
表1:四个广播节目支持人大赛概况
名称 第六届“青檬之星”主持人大赛 河北“音乐新主播”全国DJ选拔大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DJ选拔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校园主播大赛
初赛: 网上投递广播节目小样
赛程
设置 复赛:
现场比拼
1.自备节目
2.即兴问答 复赛:
现场比拼
1.自备节目
2.抽取指定题目主持
3.才艺展示
4.即兴问答 复赛:
无 复赛:
1.自我介绍
2.自备节目
3.即兴问答
决赛:
根据抽签指定题目即兴主持广播节目 决赛:
1.与在职主播搭档参与直播节目
2.参加活动赞助商的媒体发布会和歌舞等演出
3.与电台相关负责人洽谈工作意向(是否签约等)
4.颁奖典礼(13强选手以小品、歌舞等形式进行舞台演出) 决赛:
已选出的20强选手现场对决
1.自我介绍
2.自备节目主持
3.随机抽取题目主持 决赛:
1.集体诗朗诵(仪态、基本功评分)
2.将选手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华夏之声在职主持人带领完成节目展示,评委就每位选手在台上的才艺表现打分
复赛决赛时间 总计2天(复赛、决赛当天分别赶赴现场) 总计一个月(复赛到决赛包括培训、才艺排练及决赛呈现等) 总计1天(决赛赶赴现场) 总计5天(复赛赛前培训、决赛彩排及展示)
参赛人群 赛制规定北京市高校大学在校生(不限专业),实际参与人群多为大一、大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 赛制规定年满18周岁,热爱广播节目主持者均可,实际多为大三、大四面临就业的学生 赛制规定满足社会招聘条件即可,实际多为播音主持专业应届毕业生和已有播音主持实战经历希望换岗的主持人 赛制规定全国在校大学生均可,实际多为全国高校本科大一至大三学生
奖励机制 前三名获得青檬音乐电台实习机会 前三名与用人单位签约 前三名获得考核录用机会 前十名获得假期免费实习机会(路费+住宿),不涉签约
与电视主持人大赛相比 没有视觉呈现,以声音和节目编排为参考依据 较为类似,有赞助商及明星的参与,比赛内容倾向视觉呈现(才艺、舞台展现),但也有广播的实践操练 本质不同,为公开的社会招聘,虽决赛在舞台上进行,但声音和节目编排才是参考依据 较为类似,从比赛内容和决赛呈现上都有视觉参考与才艺展示
与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相比 以实习为主,不涉学校招聘或社会招聘,仅为未来挖掘具有潜力的人才 通过比赛环节对参赛选手隐形地进行类似招聘的实力考核,同时以参与更多商家合作的方式宣传和推广电台 内容考核一致,但加入了网友评分和现场主持,更像“一场公开的社会招聘晚会”,更具可视性 不涉招聘,仅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更多侧重宣传和增强节目影响力
媒介融合的趋势给传统广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对广播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内容如何体现这种时代趋势,如何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突出广播优势,应该成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现在的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有“互联网+”的思维方式,需要有筛选、分析、加工海量信息的能力,需要有在高强度压力下完成采、编、播工作的技能。除目前比赛考察的语言能力、反应力、感受力之外,耐受力、思维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也应纳入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考察范围,因为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广播节目发展中会变得更加重要。但目前参赛选手过长的备赛时间,难以考核选手的耐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初赛环节,准备时间最长可达两个月,复赛和决赛的现场问答,通常为了保证比赛的观赏性,大多也是提前一天或更长时间准备。这也让比赛形式和日后将面对的实际广播主持工作有较大距离。
另外,有些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视觉呈现部分的分值过高,比如才艺展示、集体诗朗诵等。这种安排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选拔并无太大助益,只是更大程度上为赛事的可视性增加亮点。如果大赛仅在广播中播出,不仅像才艺展示等视觉部分无法呈现,还会带来听众对比赛结果的不解,甚至是质疑。诚然,比赛内容掺杂诸多视觉因素也是由比赛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有一些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因掺杂多种因素,如赞助商、宣传的需要等,在比赛内容上设置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考察项,影响甚至破坏了其纯粹性。
在兼顾比赛欣赏性的前提下,为提升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评选合理性,比赛主办方应该根据广播主持人比赛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比赛的环节设置与内容制定加以调整,着眼于媒介融合时代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真正需要,在考核参赛选手能力与宣传或商业需要之间做出权衡与优化。
二、带有招聘性质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比赛名次难以实至名归
举办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广播媒体的活跃度与影响力,为主办媒体寻找新锐主持人后备力量,为热爱广播的专业主持人和业余爱好者搭建一个实现梦想与证明自我的舞台。对参赛选手而言,比赛的过程让他们充实、成长,最终名次让他们得到认可、获得自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评价标准不甚相同,比赛是否带有招聘性质,对最终名次也有很大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优秀选手的排名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主办方(广播电台或其他广播媒体)因自身需要,常会偏向于选择稀缺类型广播节目主持人,导致非稀缺类型的参赛选手因实力之外的原因不能名列前茅。比如,擅长新闻主持的实力型选手因主办方需要“娱乐性强”的主持人而无缘晋级下一轮赛事。但大赛章程是鼓励各类型选手积极参赛,并未设置类型化主持人的限制。这样的结果无疑给被淘汰的选手带去不小的打击。其实,有些规模较大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已经将比赛形式细分,不同类型的主持人角逐不同类型的奖项。
第二,带有招聘性质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多涉及签约事项,一些因自身条件不能满足签约要求或无意签约的优秀选手最终成绩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些大赛在决赛之前会安排主办方与选手一对一见面洽谈,确认选手是否签约。而最终决赛的前三名,均与主办方达成签约共识,一些并未达成签约共识的优秀选手即便在决赛中表现突出也只能屈居其次。
对参加比赛的选手而言,无论其目的是为了签约还是为了锻炼自身,比赛名次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无论什么性质的比赛,公平和公正也都是根本前提。我们并不是断定所有带有招聘性质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皆有失公正,只是说带有招聘性质的比赛多少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其实,是否签约与比赛名次完全可以分开。比如电视界的经典大赛——荣事达杯电视主持人大赛,从最终名次与签约情况来看,获得前几名的选手并未都签入主办方,而名次不甚靠前但符合主办方节目需要的选手照样得到了签约机会。有些大赛是在比赛过程中,允许主办方各类节目负责人通过观看比赛,根据自己节目需要直接联系选手进行节目试声或者洽淡签约意向,而这些并不影响比赛进程和结果。若把比赛名次与招聘需求挂钩,难免有失公允,不仅会让主办方形象减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选手自信心,降低其参赛积极性。
三、广播节目主持的本科教育亟待调整
尽管现下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还有待优化,但不可否认,这种大赛已成为众多广播播音爱好者尤其是播音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检验途径与崭新的就业通道。然而,当下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广播播音教学中,并未就大赛涉及的内容进行相关培养,许多参赛的本科生因缺乏经验在大赛中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继而在就业道路上留有遗憾。事实上,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比赛环节和内容设置与当今广播一线需求紧紧相连。本着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促进就业的原则,广播节目主持高等教育亟待调整。
(一)广播节目主持教育中的个人特色培养
当前,多数播音专业教学单位在广播节目主持的教学中,偏重整体基本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个人特色的关注度不高。虽然在教育理念和理论中,经常提到“因材施教、发挥个性”这样的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按部就班、共同培养,模式化教学。而在现实一线环境中,往往独具个性魅力的主持人会获得更多的认可。比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Easy FM《飞鱼秀》节目的女主持,其幽默机智、发散式信息点捕捉的鲜明个人特色深受听众喜爱。因此,在广播节目主持教育中,除了打牢类型化广播稿件播读的基础,还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特色的培养。
(二)广播节目主持教育中的策划和执行能力培养
相较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广播节目主持人更充分地体现了采、编、播一体的人才理念,而大赛中的“自备主持”环节最能体现广播节目策划和执行能力。事实上,比赛选手针对这一环节内容的准备方法,大多只是将类型化广播主持稿件简单修改后熟背而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校园主播大赛”在进行决赛培训时,说明了“自备主持”环节的得分点:传递有效信息、主持节奏快慢有致、与听众进行有效交流。这些得分点更多集中在广播节目的执行能力上。也就是说,节目的策划能力再强,策划得再好,如果没有好的执行能力,传播效果也会让人失望。目前的广播节目主持教育中,已经安排了不少培养节目策划能力的课程,只是没有很好地与培养执行能力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三)播音主持教育中的媒介融合思维培养
今天,传媒行业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播音主持教育同其他传媒类专业教育一样,都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变化趋势和培养媒介融合思维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互联网+”等课程,让学生在认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对媒介影响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媒介融合思维能力,以期更好地适应传媒行业的未来。当然,无论学界还是业界,对媒介融合发展的认识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将之融入教学,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培养媒介融合思维的愿望,提升其面对传媒行业发展的适应性。
(四)形成“赛学相长”机制的必要性
所谓“赛学相长”,即建立比赛和教学互相影响和促进的教育机制。广播主持教育应该重视一线比赛的内容安排和环节设置,以此促进教学内容、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可以为参赛学生安排指导教师,建立师生间的循环反馈机制。一方面,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具经验教师的指导,扬长避短,发挥实力,收获成长和自信,更有效率地成长为合格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反馈,加深对一线实践需求和未来学生就业方向的认识,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形成良性循环。另外,为促进这种机制的形成,比赛主办方也可以公开承认并奖励指导教师的参与,比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等。相信这种机制不仅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播音主持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参与,也能提升比赛主办方的知名度。从就业大环境来看,也有利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磨练与专业体验。
四、结语
如今,媒介融合已经从一个传媒行业的发展共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前行的趋势不可阻挡。这种媒介环境巨变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广播这一典型的传统媒体也必然走上变革的道路,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其立命之本。可以想见,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这种人才选拔形式会在一定时期成为广播媒体遴选人才的主要渠道。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人才选拔方式,有了“互联网+”的思维融入,有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必将保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符合时代规律的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必将给广播带来更具影响力、传播力和生命力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北京电视台文艺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