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金银器中的外来文化

2015-05-30 18:01王欣亚王妮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金银器唐代

王欣亚?王妮

摘 要:唐代金银器装饰工艺中包含有很多外来文化因素,摩竭纹就是其中一种。通过在阐述唐代金银器上摩竭纹的发现与特点的基础上,拟进一步探讨摩竭纹在唐代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唐代;金银器;摩竭纹

关于“摩羯”和“摩竭”名称的区别,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讨。其中,大多数学者文章中两种形式名称选取其一,但是未言其用意,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辨别者文章中两种形式名称选取其一,但是未言其用意,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辨别[1]。综合来看,笔者更为赞同杨伯达先生的观点,认为“摩羯”与“摩竭”来源不同,应该将两种形象区分开来,“摩羯”代表从希腊传来的羊首鱼身的摩羯宫图像,而“摩竭”代表印度本土的Makara图像[2],其形象似鱼,嘴大张,鼻上卷。本文中所讨论的便是这种从印度传入的摩竭纹图像。这种摩竭纹图像是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发展进入中国,目前最早见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摹本),至隋唐时期,摩竭纹主要出现在金银器、瓷器上,作为一种花纹图案装饰。文章从目前见刊、见展的十余件摩竭金银器出发,重点讨论了其在唐代金银器上的特点与发展。

一、唐代摩竭纹金银器的发现

由于资料的限制,目前见刊和见展的唐代摩羯纹金银器约有十余件,大部分藏于国内,但仍有数件于早年流于海外。多数出土地点、时代明确,少数仍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下面笔者将以文字结合表格的形式将搜集到的这十几件摩竭纹金银器标本的相关情况集中公布如下:

标本1:内尔森摩羯纹银碗

现藏于美国内尔森艺术馆,年代为盛唐早期。银碗外壁对称装饰有六组忍冬纹,内底则在水波底纹长捶揲出五只摩羯纹,其中,中部为一只大摩竭,四周对称环以四只小摩羯,四只小摩羯两两间又以鸭子、鲇鱼等相间开。这件银碗上的摩羯头部狰狞,身部短小,嘴大张,长鼻上伸,长舌上卷,圆目瞪视,小型牛状耳,耳、目之间延伸出一只螺旋状大羊角,头、身之间竖以一列粗壮的大鬃毛(图1) [3]。

标本2:何家村鎏金“双鱼纹”(或曰摩竭纹)银碗

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共两件,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年代为盛唐时期。侈口,腹部向下斜收,圈足。通高2.7、口径11.6厘米,重122克。碗底内有两条首尾相向溯游的鱼,鱼身鎏金(图2)。对于这两件银碗上的鱼纹,申秦雁先生认为应称作双鱼纹,应该是地方官吏进奉给皇帝的贡品,可能是以鱼水喻君臣关系,以表忠心之意 [4],韩伟先生也认为是双鱼纹[5]。而齐东方先生认为应为摩竭纹 [6]。

标本3:何家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年代为中唐时期。银杯为平沿,喇叭形八棱圈足,杯身一侧有中亚粟特式的圆形环柄额如意云头状的平鋬,环柄下端还有勾尾。杯身为八瓣花形,花瓣与花瓣之间以柳叶条带作界栏,界栏内錾刻出一幅

幅仕女、狩猎图案及花草,杯腹下部模印出八瓣仰莲以承托杯身。银杯内底以水波纹为底纹,中部錾刻出一圆目、牛耳、嘴大张、舌上卷、双须上扬的摩竭头,摩竭头四周环以三尾小鱼(图3)。银杯的造型奇特瑰丽,采用唐代典型的八曲葵口和圜底碗形,指垫上的鹿与指环吸收粟特银器的特点,内底的摩竭纹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狩猎图中的猎人是突厥人的形象,仕女游乐又是盛唐时期绘画的典型题材,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和东西文化的交流特点。据学者推断,何家村窖藏的埋藏年代应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爆发的泾原兵变中,埋藏地点为刘震宅 [7]。

标本4:喀喇沁“双鱼”银盘

出土于内蒙喀喇沁旗,共两件,年代为中唐时期[8]。原报告称为“双鱼”银盘。盘心双鱼相向溯游,鳍尾具备,但为龙首,双睛圆凸,上唇翘卷,利牙卷舌,浑身鳞甲錾刻细密,刻工精细。在双鱼之间置有一宝珠,宝珠位于全盘正中心处(图4)。这件银盘上的“双鱼”与印度摩羯十分相似,但是身体酷似鲤鱼,有鳍,周身遍布鳞片,又作戏宝珠状。具有很强的唐代本土金银器风格,侧面反映出印度摩竭的中国化。

标本5:丁卯桥银錾金“鱼化龙”纹盆

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年代属于盛唐晚期[9]。原报告称为银錾金“鱼化龙”纹盆,但根据其纹饰特征,所谓的“鱼化龙”应为摩竭形象(图5)。该盆敞口,腹部五出,平底。盆底錾刻一对翘尾展翅,睁目张口的摩竭,嘴前各有一颗火焰宝珠,摩竭、宝珠周围饰以莲花、荷叶和七条游鱼,地刻水波纹;盆腹内一周五曲区间内刻有五对珍禽,间以涡轮状卷草纹和鱼子纹;沿面刻五只瑞兽,间以海石榴花和鱼子纹(图5)。盆底外刻“力士”二字 [10]。

标本6:太乙路摩羯纹金杯

1983年出土于西安市太乙路工地内,年代为唐代后期。通高3.5、宽径7.5厘米。侈口,浅腹、圈足(图6)。杯体为四瓣海棠形,四壁饰四组阔叶大花,杯内底四周围以联珠和叶瓣为边饰,中部捶揲出一组摩竭戏宝珠纹,周围錾刻出细密的水波底纹。该金杯的主题纹饰是摩竭,具有浓郁的印度文化特点,但摩竭用于捶揲的手法制成,周围饰以联珠纹,又是西亚金银器的做法;杯内壁对称地装饰出两组花纹是中国传统布局,但框边的花瓣又有西亚特点;海棠形又属于模仿萨珊的结果。所以,这件金杯应是中国工匠制作,富含本土风格的同时,又广泛吸收了许多的外来文化因素。其发现地点位于唐长安城东市遗址内,东市中就有金银行,这件金杯有可能是金银行的遗留物 [11]。

此外,与标本6类似的还有鄂尔多斯出土的时代为晚唐时期的摩竭戏珠纹四曲盆(图7)[12]。

标本7:卡尔·凯波海棠形摩竭纹高足银长杯

由海外收藏家卡尔·凯波收藏。年代为唐代。该杯锤击成型,纹饰平錾而成,花纹涂金。杯沿刻莲瓣一周,杯壁每个海棠瓣中刻展翅鸿雁一只,底衬以漩涡式蔓草,杯底錾刻摩竭一只,圈足边沿饰以联珠(图8)[13]。

标本8:俞博摩竭天马纹莲瓣银碗

由瑞典收藏家俞博收藏,年代为唐代。该碗侈口,鼓腹,圈足。锤击成型,莲瓣模冲成型,纹饰平錾而成,花纹涂金。碗外壁模冲出三层莲瓣,腹壁中部莲瓣硕大,上下各有小莲瓣一周。每层莲瓣十二枚,每枝莲瓣内填充忍冬蔓草纹。口沿下之余白填以飞鸿、奔狐、折枝、萱草、蜂蝶、流云。碗内底于水波纹中模冲出五只摩竭,间以鲇鱼、凫雁,外绕天马、流云各六(图9)[14]。

标本9:白鹤美术馆摩竭鸳鸯纹莲瓣银碗

现藏于日本白鹤美术馆,年代为唐代晚期。该碗侈口,鼓腹,圈足。腹部有硕大的莲瓣十四瓣,每枚莲瓣内填充忍冬蔓草。口沿下之余白填以奔狐、萱草。碗内底于水波中心錾摩竭一只,鲇鱼四只,鸳鸯两只。圈足外饰宝相莲瓣一周,内底为三重结构纹样(图10)[15]。

二、唐代摩竭纹金银器的特点与发展

由于笔者能力所限,本文收集的资料十分有限。据目前发现的唐代金银器来看(表1),摩竭纹装饰最早出现在盛唐早期,至唐代晚期逐渐增多,主要集中于杯、碗、盆、盘等生活用具上,并且作为主要装饰题材,多錾于器底,少数为捶揲、模冲而成,周围环绕其他纹饰。盆、盘上多成对出现,其他多为单个。典型的摩竭形象为长鼻、嘴大张,舌头伸长,有的有角,鱼身,中晚唐时逐渐长出双翼,身体有鳞片,尾鳍上翘。从其工艺、造型和配套花纹来看,往往是结合了众多地域文化的综合体:捶揲等制作工艺多来自于西亚,部分纹饰和造型又具有萨珊等风格,摩竭的造型源于印度,莲花、游鱼、水波、仕女游乐、狩猎等图案又是唐代本土典型纹饰。所以说,这些金银器是中外各种文化因素的结合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化的因素体现的越来越多。

在唐代,除了金银器外,摩竭纹还见于瓷器之上,如在黑石号打捞的长沙窑瓷器中就见有大量装饰花叶、莲蓬、飞鸟、摩竭鱼纹的瓷器[16]。另外,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以北铜官附近的瓦渣坪发现的长沙窑古窑址也发现了类似于黑石号瓷器上的摩竭纹饰[17],其出土釉瓷上某些纪年题记证实此窑盛行于中晚唐时期。唐代瓷器上摩竭纹与金银器上的摩竭纹时代特点基本一致,只是较晚出现在瓷器上。这与唐代金银器繁荣发展及南青北白瓷器的鼎盛密切相关。

三、结语

唐代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时代,对外交流异常繁荣,无论是交流的内容还是地域都较之前有长足的发展。其中,金银器作为一项重要的交流物品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唐王朝向内输入外来金银及器物,同时也将自己的产品向外输出。因此,就外来金银及器物输入来说并没有使中国的金银储备发生多大变化,但直接影响的是唐朝工匠的金银器物制造。随着外来器物的风靡,唐代出现了不少仿外来风格器物的仿制品。外来金银及器物从输入到仿制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对外来文化的认同过程。之后又将很多中国因素融入其中,如缠枝、折枝花草及仕女游乐场面,将中国化的元素和外来装饰因素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唐代金银器。金银器上的摩竭纹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便是在这种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由最初的摩竭“鱼”向“鱼化龙”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鼐.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星宿和黄道十二宫[J].考古学报,1976,02.

杨伯达.摩羯、摩竭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06.

岑蕊.摩竭纹考略[J].文物,1983,(10):78-80.

[2]杨伯达.摩羯、摩竭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06.

[3]转引自岑蕊.摩竭纹考略[J].文物,1983,(10):78-80.原出于JanFontein&TungWu,UnearthingChina`sPast,Boston,1975:177

[4]申秦雁.精美绝伦的金银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5][13][14][15]韩伟.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6]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齐东方.何家村遗宝的埋藏地点和年代[J].考古与文物,2003,(02):70-74.

[8]喀喇沁旗博物馆.辽宁昭盟喀喇沁旗发现唐代鎏金银器[J].考古,1977,(05):327-334+364-367.

[9][10]丹徒县文教局、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唐代银器窖藏[J].文物,1982,(11):15-27.

[11]李炳武.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金银器卷)[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韩建武.陕西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下)[J].收藏家,2002,(09):5-12.

[12]杨伯达.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二)[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16]杜文.永恒的黑石号——黑石号沉船打捞长沙窑珍瓷[J].收藏,2010,(02):64-65.

郑晋.长沙窑陶瓷艺术中的伊斯兰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09.

林亦秋.唐代长沙窑瓷远渡中东(下)[J].艺术市场,2004,(02):46-47.

[17]周世荣.长沙古瓷窑的彩釉彩绘装饰[J].考古,1990,(06):554-558.

作者简介:

王欣亚,延安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系教师。研究方向:考古学、古代史。

王 妮,陕西省文物局鉴定中心。研究方向:文物鉴定。

猜你喜欢
金银器唐代
吐蕃金银器纹饰中鸟形象的起源与文明演变试论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唐代金银器对瓷器的影响文献综述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