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迁徙文化视野下的海南建筑艺术构景

2015-05-30 10:48李跃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海洋文化海南

李跃平

摘 要:海南建筑艺术风格中,较有典型性的包括民族建筑风格、南洋建筑风格。民族建筑风格包括了黎族船型屋建筑、伊斯兰建筑及疍家人的船屋等,加之南洋风格建筑,构成了海南建筑艺术独特的建筑景观。海南建筑艺术风格的格局形成是人与海洋不断互动的最直接呈现,也是人类以海洋迁徙文化为背景的通往、交流的历史存照,体现了实用性与纪念性的巧妙融合。

关键词:海南;海洋文化;民族迁徙;建筑艺术;构景

一、海洋文化释义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具表现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与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迁徙有着重要、密切的关系。某种意义上,建筑就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以最直接的方式保存并展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细节。海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一个较好的文化保存体。以建筑而言,目前海南就有较多种类的建筑风格,如民族建筑艺术中的各种风格、南洋建筑风格等,这些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海洋迁徙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提及海洋迁徙文化,首先应明确何谓海洋文化。按照学界普遍观点,所谓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它的本质是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产物,外在形式是人与海洋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化形式,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其内在核心与精神则是一种开放、沟通交流形成的文化。海洋文化的开放性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文化的迁徙、交融,这种迁徙与交融不仅是在区域内进行,也是跨越了民族与地域范围的局限。文化的迁徙始终与人类的发展相贯穿,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特征,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重新选择、保存。这种变化影响到了文化群落的生成,民族、国家的出现。虽然目前海南民族主要为黎、苗、回、汉四族,但其形成历史却是复杂多元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海南文化本质上是海洋迁徙文化,其历史经历了数次的迁徙。在宏观的迁徙文化视野下,按照海南民族形成的历史,对海南建筑的艺术风格构景进行理解或许可进一步理解海南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

二、海南民族形成过程与建筑艺术风格初步确立

(一)黎族迁徙史与黎族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

海南是一个较早出现人类的地区,其史前文化遗址最早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1992年3月,考古学家在落笔洞发现一万年前的三亚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据考古资料显示,海南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约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这些考古出土文化遗物被证明与大陆远古文化一脉相承。而且,落笔洞遗址还发现了海南史上从未记载过的华南虎、亚洲象、貘、豺等12种动物化石,更加深了这种沟通。

据复旦大学金力、李辉等人关于人类基因迁徙图的相关研究,距今1至2万年前的人类迁徙中,一支在南亚率先取得发展的黄种人,在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形成汉藏语系的同时,从中分离出一支南亚先民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南方的北部湾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这一支黄种人从越南和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覆盖面从越南交趾到浙江一带的百越民族。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诞生了黎、侗、水、高山、壮、傣等民族。这些民族在语言、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在历史上亦被泛称为:“骆越” “里” “俚” “僚”等。 “黎”这一专有族称则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如此看来,海南黎族祖先出现在海南的时间较早,且与大陆关系密切。历史上关于黎族最早迁入海南的时间说法是殷周之际渡海入岛,东方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黎族活动的记载,置县历史也有2000多年。

1.海南黎族船型屋。黎族是现存海南居住民中的最早民族,黎族的建筑被认为是海南最早出现的建筑形式之一。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历史上保留较长、最具典型性的一种建筑,船型屋主要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植物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草叶,因其形似倒扣的船,固被称为船型屋。高约三四米,宽约两米,门开左右。

船型屋根据建构房屋顶部造型特点,可分为船底形(图1)和金字形(图2)两种。船底形为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地防潮、隔热功能。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船型屋从最纯粹的船型到金字塔型的变化是有一定的演进关系的,似乎船型屋出现的时间更早一些。根据据黎族民族歌谣、传说是黎族先民在民族迁徙过程中模仿倒扣的船而建造的,有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的意义。后逐渐演化为黎族民居最重要的一种建筑形式。船形屋因建筑材料易得、拆建方便,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而根据更科学详细的风格特点,船型屋又可以分为低架(落地式)与干栏式两种类型的船型屋。

落地式船型屋以地面为基,屋型长而阔,茅檐低矮(图3、图4),这样的风格有利于船形屋防风防雨。一般屋内中间立高柱三根,两边立矮柱六根,分别象征男女。墙体用泥土筑成,四壁用树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稻草和泥糊墙。茅草屋檐向外伸展出前廊,供家人公共活动用。

干栏式又称高架式。干栏式建筑是建筑史上出现较早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出现在炎热、潮湿的地区。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支柱架空,离地而建,居住面抬离天然地表的高度自三四十厘米以上乃至数米,主要作用就是为了避湿防潮、防蛇虫。屋分上下两层结构,居者沿竹梯而上,上层居人,下层用于如饲养家畜。 族船型屋干栏式建筑可分两种:一种是离地三四十厘米,下面一层除了防潮等,不做其它功用(图5);另外一种则距离地面距离较高,下层可做其他功用(图6)。屋制依落地式,一般分为三间,中间为厅,两边为居室。以竹木为架,茅草为屋顶。海南境内,居住在南渡江发源地南溪峒的润方言过去普遍保留着此种“上人下畜”的高架船形屋。

干栏式建筑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建筑形式,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海南黎族独特的船型屋造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这种从传统的船型屋到干栏式船型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变化。如果说落地式船型屋只是在实用的基础上更讲究一种文化迁移过程中的纪念性,那么干栏式船型屋显然更多发挥的是实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纪念性的功用已经被极大削弱。海南气候炎热、潮湿,多蛇虫蚂蚁,船型屋中演化出干栏式也是较为正常,也显示了移民建筑文化与地域环境的一种有效融合。

2.疍家人的“船屋”。谈到建筑的文化纪念性,特别是黎族的“船型屋”,不得不谈及海南另外一种“船型屋”——疍家“船屋”。疍家人被称为“疍民”,即水上居民。目前疍家人被认为是汉族的一支,也是东部沿海一带陆续随海迁徙入海南。疍民迁徙入海南时间明显晚于黎族,最早在宋代赵汝适的《诸番志》及其它一些史料有相关记载。至明、清时期,海南疍民迁入人口有了较高的增长峰。

疍民长年累月漂泊环岛海港河口,居于舟船。船艇便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建筑”形式,上面有遮蔽阳光风雨的篷盖或帆架,船艇中部则是家人日常起卧的居室。其船屋建筑亦分两类:主要是船(图7),其次是水面的干栏式建筑(图8)。

(二)海南回族的构成与伊斯兰建筑风格

海南民族建筑形式中,除了黎族船型屋,伊斯兰建筑风格也是海南较有特色的建筑风格之一,其分布从海南南部、东南部,一直延伸到北部海口。对于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文化如何辗转到达海南落地、生根,学界不乏研究。一般认为海南回族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陆迁入回族;另一类是从海路迁入的外籍穆斯林,这类人群有包含波斯、阿拉伯人和越南占城的占城族人。后一类穆斯林海上落籍海南岛主要因为:一是行船过程中遭各种自然灾害或抢劫,被迫落籍海南;二是躲避战乱。现三亚羊栏的回族先民,有一部分便是由越南占城于“宋元间,因乱, 家驾舟而来”。从他们的语言中仍可清晰看到这段历史,如番坡、番岭、番坊等带“番”字的地名,以及“拱北”这种类型的伊斯兰教的特殊用语。根据语言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三亚回族语言与印度尼西亚语有着无可辩驳的亲源关系。跟他们的语言一样,海南回族建筑主要遵循穆斯林建筑传统,主要体现为宗教与民居宅造型,宗教建筑艺术成就高于民居,总体装饰风格上做了一些简化。

三、南洋建筑风格:迁徙文化中的新元素

如果说黎族船型屋、回族的伊斯兰建筑是在海洋文化迁徙背景下,迁入民族的一种文化记忆性的体现;那么海南的番禹村骑楼类建筑则是对海南民族下南洋文化传承中“主动性”的一种直接见证。海南人下南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历史上称为“番客”。番客本来是指客居于本国的他国人士,但是在海南,番客不仅是指迁入海南的穆斯林等国外人士,也指客居南洋或其它国家后又回海南的中国人。番客人数在近代急剧增多,他们给海南带来了南洋化的建筑风格。

海南南洋风格的建筑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骑楼,一类是番客村落建筑。

所谓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骑楼多为廊柱式,建筑一般都是沿街而建,楼层为两到四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物上楼下廊,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即人行道。骑楼下的廊具有遮阳防雨的作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上层为敞廊或住房,楼面多为薄红砖或木板铺设。楼顶则以木梁、桁条、青瓦铺筑。临街立面为连续梁柱式或卷柱式柱廊,立面造型主要是欧洲巴洛克式,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下层骑廊和廊板,中层楼面和上部山花墙。檐口均为带孔洞的山花墙,又称女儿墙,俗称“风洞墙”,造型风格较多,包括中式、欧式和伊斯兰式,中式有马头墙式,表面装饰纹样有植物花卉及螺旋形图案,用砖雕及彩瓷装饰,也有传统如意纹及宝瓶式瓷栏杆。

海南骑楼主要分布在海口地区,包括博爱路、新民路、中山路一带。其中博爱路是海口最早的骑楼,即所谓的四牌楼,始建于1849年。除此,海南中北部其它地方,也都有骑楼建筑分布。

另外一种南洋风格的建筑便是番客村落建筑。这类建筑以琼海及琼北地区多见,是归侨民居的民居建筑形式,是传统建筑与南洋风格的融合。一般为二层的房屋,装饰有拱劵,廊柱、脚线等欧洲建筑装饰,如位于海南省琼海市一带的建筑。

四、结语

海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似乎多数时间扮演着“偏安一隅”的角色,事实上却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先遣与历史见证者之一。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海南成为了一个较好地文化保存体。以建筑而言,目前海南就杂有较多种类的建筑风格,其中较典型性的包括民族建筑风格、南洋建筑风格。民族建筑风格中较典型性的有黎族船型屋建筑、伊斯兰建筑、汉族建筑等,加之南洋风格建筑,构成了海南建筑艺术独特的景观。在海洋文化迁徙视野下,这些建筑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纪念性与民族记忆保存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迁徙文化中实用性与纪念性的有效融合。如果说独具特色的黎族、疍家人、回族等民族建筑是海洋文化中移民迁入的历史记忆,那么独特的南洋风格建筑则是对海南人下南洋文化历史的见证,是人类在海洋迁徙中开放的沟通交流形成的有效文化载体。

参考文献:

[1]张引.海南黎族民居“船型屋”结构特征[J].装饰,2014,(11):83—85.

[2]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廖大珂.海南的占城移民与回族的形成[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

[4]小叶田淳,张兴吉.海南岛回教徒的村落回辉村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27—133.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海洋文化海南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