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费朗西斯科·巴尔别里《南京的天空》

2015-05-30 10:59贾小鸽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视觉

摘 要:2015年10月23日,在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展出了七位艺术家关于“金陵艺术家驻地项目”的汇报展,洋溢着鲜明的托斯卡纳风情,也融入了南京的印象与体悟。费朗西斯科·巴尔别里的《南京的天空》这幅画尤为特别。

关键词:费朗西斯科·巴尔别里;视觉;平面与纵深

1 强烈的视觉文化冲击力

刚进展厅就被费朗西斯科·巴尔别里《南京的天空》(如图)这幅画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所征服,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趋势下,当代作品中所呈现的视觉冲击力直接刺激着我们的眼球,画面的点、线、面、黑、白、灰、平面化、去重心、布满局、面积比、几何化、整体构成感等绘画因素都体现了当代画的特征。“现今的文化是视觉的文化,我们都需要视觉文化修养以便在当今社会中游刃有余。” [1]

1.1 点、线、面的运用

20世纪初期,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提出了点、线、面这三位重量级元素在绘画领域中的运用。点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元素,无数个点组合就形成了一条线“点是静止的,线产生了运动,表示内在活动的紧张,这二者要素,交织与并列,创造了语言难以表达的独特的语言。”[2]正如在费朗西斯科·巴尔别里作品中,所画的物体采用抽象的绘画方式,以无数线性为模件,经过变形、方向的转换、相交、分离等方式来选用符合构图形式的放置,予以组合创造出无限而又有精深感的作品。“从西画造型理论来看,物体上本无线的存在,所谓的轮廓线不过是面的转折或交界,是虚拟的界限。”[3]而画面中乱而不乱的线,铁轨、电线、高楼的线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幅作品中,笔者以塔作为参照物,以线组成的道轨为平面与(背景建筑)即纵深感进行对比,则不难发现,体现画面纵深感的建筑物都是倾斜的,而这种倾斜则是画家在画面形象布局上运用了斜向的运动。平面上线性美似乎让笔者产生运动感。画面中几乎所有的建筑都以不确定的模糊来表现,有的地方用线表现、有的地方则表现出似线非线、似面非面的形式。但当我们眯着眼睛看时,很确定就是现代化的建筑,采用不明确的视觉区域来激发我们想象空间,而建筑中唯一运动很明确的线来表现的塔,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符号的象征,这为画面赋予了趣味性。

1.2 黑、白、灰的处理

对于西方来说,运用康定斯基的观点“从色彩角度看,白比黑温暖;从温度角度看,黑白是温度的象征”。[2]黑、白构成是西方现代艺术创作的基础,但整幅画洋溢出中国画水墨画的特征,但这也并不是真正的中国水墨画的再现,因为中国的水墨画是弧线形的运动,而这幅作品则是应用于几何形,直线型的穿插等形成线性透视或焦点透视。在多元文化发展趋势下,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相互吸收对本民族文化有利的因素。画家将水墨画的黑白灰对比形式挪用到自己画面中,前景的纯黑与楼房窗户结构线的灰,与画面大面积的留白形成对比,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与艺术观点。同时,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类似于中国水墨画的绘画形式呢?这也许与画家当时来到南京天气有关。初到南京,雾霾比较严重,所以画家画出了对南京的第一印象。南京是一座古城,所以画面上画了塔是对传统文化语言符号的象征,与现代化建筑和正在建筑的楼房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的虚实关系、平面与纵深关系、空间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气息形成我们对视觉上的思考。

2 巴尔别里用异样的眼光绘出《南京的天空》

费朗西斯科·巴尔别里以传统的都市风景画与现代都市风格,表达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他在探索城市街头的感觉,刻画那些位于城市边内的“无人区域”,以异样的眼光审视南京这座历史古城,在绘画上,他们也带有自己国家深厚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甚至反观西方文化与自我,将南京的印象与体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使南京文化得到了新的体现。

一幅作品的好是体现在多种元素的集合。《南京的天空》从视觉上让我们大饱眼福;从文化、绘画风格角度上,费朗西斯科·巴尔别里为巴洛克艺术。17世纪就出现了不同于盛期文艺复兴艺术的新风格,主要是精神上与手法上的变化,在建筑的表现上,追求结构的复杂多变,融入大量的雕塑与绘画,反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庄重、和谐、结构、清晰的特点;不再遵循文艺复兴时期重视素描结构,而是采用垂直线、水平线、追求稳定等原则;在作品中强调的是激情、戏剧性与运动感,追求色彩与光线的表现,多采用的是弧线、曲线和复杂多变的构图。而从《南京的天空》则可以看出画家只用了黑、白、灰的色调,表现出画面的单纯性;建筑多采用的是点、线、面的结合,体现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斜向的运动则体现画面的运动感;铁轨的平面与建筑的纵深体现了画面的三维透视空间感;特殊语言符号的运用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这些画面特征并不是画家凭空想象出来的,以实景为依据、以自身艺术修养为根基、以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为借鉴而创作出的排山倒海、气势惊人的作品,异样的眼光是宝贵的,它即是他者文化的一个符号,又蕴含了丰富与复杂的跨文化意义,这次活动不仅促进了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肯定,同时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加深了印象。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2.

[2] 瓦·康定斯基(俄).论艺术的精神[M].查理,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75,133.

[3]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美术形式的视觉效应与心理分析[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6.

作者简介:贾小鸽,女,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研究与创作。

猜你喜欢
视觉
选拔﹑培训检验鉴定感官评价员的方法探索
美学思维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从视觉角度提高广告创意的方法
橱窗设计的视觉吸引力研究
公共视觉传达系统在历史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景观的文本化:视觉文化捕捉和分析的符码
教具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黄山标识性材料设计的“焦甜香”表达
马修·伯恩的舞蹈剧场美学:走向哥特之美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