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掇山篇》与中国传统思想及其实际应用

2015-05-30 10:59陶楠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自然布局

摘 要:本论文主要讲述了《园冶·掇山篇》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自然观等中国传统思想在掇山叠石、园林造景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在中国著名园林中的实际应用。全篇以形象生动地描述、讲述了园林掇山艺术设计,让读者对于掇山造景之法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掇山;自然;园林;布局;因地制宜

《园冶》是明末造园家计成对于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园林建造的选址,园林布局,铺地造景等问题进行的一些回答,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园林专著。卷三《掇山篇》则是整本书的精髓之所在。掇山,亦称叠山,是指利用石头的不同质感,构筑成不同的山势。山石处处都有,而如何将山石假山整理创作使景色生动逼真,宛如自然,则就能体现造园者的功力了。整个《掇山》篇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峰》《峦》《崖》《洞》等十七节,根据不同的环境将掇山之法详细描述,并阐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这里主要选取其中部分章节进行论述。

苏州狮子林便是其真实写照。计成在论述掇山时写道:“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卷三《掇山》)苏州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元代画家倪云林应高僧维则法师的邀请,协助构建的掇山名作。林中凿石堆山,叠石成林,假山叠石,高低错落,变化多姿。其后又经数年兴衰变化,传统的园林景色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又由贝氏家族不断修复增添,将西方园林建造之法与家祠引入,使狮子林变成了一座集禅宗之理,园林之乐的寺庙园林。狮子林格局繁密,池尽山起,水摇石立,将人文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流连其中,人们感悟生命动态,体悟自然最纯粹之美。

苏州留园,古木青翠,湖石郁苍,有空室之翼然,吞纳云气,云山小桥,无画处皆成妙境。计成论述阁山:“阁皆四敞也,宜于山侧,坦而可上,便以登眺,何必梯之。”(卷三《掇山·阁山》)高路入云,俱化作雨晴浓淡,烟霭有无的图画。留园综合了传统的江南造园艺术,以精妙的建筑结构而闻名,与周围风景构成一体,行成层次丰富的园林空间体系。留园的空间结构采用建筑分割法,将景区分成东、西、北、中四部分:中部以山水闻名,池水清澈幽明,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飞檐画栋,曲院回廊,令人游而忘返;西部景区安宁清净,充满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充满乡村田园风味,让人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留园,将人的生活引入自然,又将自然装进我们的生活,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朴素的生态观。

着眼整体,注重精巧变化。叠石造山也是需要分清层次的,主峰分明,次峰辅之,长楼小亭相互映照,合而成景,共同构成园林的和谐与节奏。《掇山篇》中把假山、地面、房屋统一归于整体共同纳入园林设计之中,注重园林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韵味。掇山叠石与周围环境组合,形成不同的风景,将自然的线条引入园林建筑之中,使冰冷的园林建筑充满活力和人的气息。计成举例说:“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风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卷三《掇山·池山》)

“山石理池,予始创者。选版薄山石理之,少得窍不能盛水,须知‘等分平衡法可矣。”(卷三《掇山·山石池》)南京瞻园池南假山在1960年由现代古建筑专家刘桢先生整修叠石的,以布局奇巧而闻名于世。以山为主,以水为辅,以狭小空间体现出水面的宽广,以山林草木为背景,一步换一景,一景醉百人。从瞻园静妙堂向南望去,水汀石矶,廊尽路回,水流暗涌连绵不绝。瞻园这种有源头有去处的水体布局正与孟子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来,有往,形成一道生生不息的链条,为整座园林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的周而复始,因果循环的理念完美展现。

因地制宜,追求审美的诗情画意。在中国的园林的设计建造过程中,不是建筑统帅园林布局,而是园林布局统帅建筑,随高就低,自然成型。园林建造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的地势环境,借助原有的自然因素,巧用匠心,努力追求最高的视觉及身心感受。这种因地制宜的建造方式正好弥补了环境原有的缺陷,使整个园林增添了新的活力,更加体现了园林设计的应物性,利用自然而不是抹杀,调整并加以选择利用,而这正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相互呼应的。

计成语“上理石泉,口如瀑布,亦可流觞,似得天然之趣。”(卷三《掇山·曲水》)曲水流觞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及的一种宴会游戏,后来文人高士心慕神往,每每雅集兴会,吟诗饮酒之时便会效仿之。而后来人则在原有的自然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地点以涧引水、凿石、建亭、开渠,建造人工的曲水,以便集会游玩时观赏娱乐。比较著名的有乾隆花园的禊赏亭,亭外风景如画,绿树成荫,亭内曲水流觞,古色古香,游人凭栏而坐,似乎能感受到与古代学者大家们风清月白,笑谈江山的情怀。

计成论述峰石:“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选合峰纹石,令匠凿笋眼为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或峰石两块三块拼掇,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卷三《掇山·峰》)苏州留园中的冠云峰,高约6.5米,是一块奇美无比的太湖石,具有瘦、皱、漏、透、清、顽、丑、拙的特点。池旁有冠云台等建筑,在建造时对其周围草木的高度也进行一定的限制,使得冠云峰更加显得俊俏挺拔,一峰独秀。而在池南鸳鸯厅的林泉耆硕之馆,是用来专门观赏冠云峰的地方,天朗气清,峰石峭立,更显留园三分风骨。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叠石成山,堆秀成峰,掇山最终造出奇异的山峦,是造园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同时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苏州环秀山庄假山,皆是以绘画为蓝本,山势巍峨,高耸挺秀。计成论峦:“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至乱掇,不排比为妙。”(卷三《掇山·峦》)掇山主要在于控制节奏变化,不可整齐单调,不可随意堆砌,是实际造山的经验,也是艺术规律的限制。一峰挺立,诸峰环绕,高低错落,方有情趣。如双峰平等,对峙相立,只能减弱假山的“势”与“质”。巧用地势及原有自然风貌,哪里适合造桥,哪里适合造亭,服从自然的安排,意在发掘而非破坏。假山叠石,在方寸之中表现风景之变化,寓情于景,在小池流水中体验历史的气息。

统观全篇,《掇山篇》为我们描述的是园林建造者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之下建筑景观的具体化。把人与自然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中心思想之一。在中国的农业社会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与自然的规律合二为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大夫阶层又将这种规律融于园林之中,将微缩的自然营造在自己园林之中,感悟风吹林动,体验四时风景,找寻心灵的归属。如今随着我们进入了工业社会,机器的轰鸣已代替了蝉鸣,我们早已忽视了这份远久的归属。重读《园冶》,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认同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稳步向前,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长北.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 计成(明).园冶图说[M].赵农,注释.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 张国栋.园冶新解[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陶楠(1991—),女,安徽安庆人,影视动画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自然布局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VR布局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