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感官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载体和基础,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运用,能够使教学活动呈现出直观、形象、趣味和深刻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普遍感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内容枯燥,形式死板,缺乏吸引力,已严重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从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践途径三个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感官功能的有效调动进行探讨。
关健词:高校政治 感官功能 调动
一.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功能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理想,核心问题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参与度不高。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在日常教学中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主动到课率低。虽然各学院形成了教务、学工结合的不定期课堂查勤制度,学校教务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严格管理学生到课率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程中,各学院和各任课教师在管理程度上松紧不一,管理严格的班级到课率明显高于管理松懈的班级,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听课率低。虽然基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学生能按时上下课,但许多学生人虽在课堂,心却不在。低头族现象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越来越严重,他们在课堂上做着跟课程完全无关的事情,玩手机、听音乐、做作业、看其它书,睡觉……,对教师所讲内容听之甚少,甚至充耳不闻;三是教学互动困难。课堂低头族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并不吵闹,因此课堂往往是安静的,但同时由于过分的安静反使教学陷入另一种尴尬。每当教师想就课程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或者开展讨论,进行教学互动时,鲜少得到学生回应,放眼望去,若大的教室一片冷漠,讲台上的教师成为最孤独的表演者。这些现象在其它高校也不同程度存在,反映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普遍困难,实效性不佳,重要原因是没有很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规律和认识规律来讲,有效调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官功能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感性认识是认识者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认识对象外部联系和特征,获得认识对象外在信息的认识活动,直接具体、生动形象是其基本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感官对事物的认识是辩证认识的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感官功能是指眼睛、耳朵、手等感觉器官在认识过程中接触、感受并传达获取信息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独立意义,并不是被动接受和记录一切外界信息,而是主动地选择、忽视一些信息,汲取一些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以看和听为主的感官直接接触教师、课件、语言、书写等具体事物,获得关于教学内容信息。这一直观感受的过程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有趣,是影响学生能否继续关注课堂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减少课堂低头族现象、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感官功能的有效调动。
二.影响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功能的因素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感官功能有效调动的因素很多,分析这些因素是寻找改进方法,提升教学实效的前提条件。
第一是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浪漫理想,认识倾向于感性,情绪易于敏感冲动。这些心理特点会使感性、形象、具体、生动和富有美好想象的内容和形式,相对理性、抽象、枯燥的内容和形式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第二是教师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以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博士占到教师人数的36.4%,他们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术研究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这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优势条件。但也值得注意,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者进入到教学环节,如果不能合理区分学术研究、专业课与公共理论课的不同要求,就很容易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于理论化,从抽象到抽象,远离学生实际和兴趣,造成曲高和寡的现象;
第三是环境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大班教学,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每个大班学生人数控制在130到200人之间。这么多学生一个教室上课,需要大教室、大讲台、多媒体等基本教学硬件设施。由于各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差异,一些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存在上课靠扩音器,多媒体播放模糊,教室光线不足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听课兴趣。除此之外,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也是重要因素。据了解,思想政治课在一些高校不受重视,在教室分配、上课时间安排、考核要求,甚至教师待遇上受到不公平对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和其它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轻视甚至无视。
第四是电子产品因素。随着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的发展和普及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电子产品对课堂教学造成巨大冲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学生低头现象越来越严重,上课玩手机不看讲台,不听老师讲课,而是用手机听音乐、玩游戏、看小说、聊天、看影视、购物……加上教室大,人数多,教师管理困难,学生更是肆无忌惮。
三.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功能的途径
基于感官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功能,提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可从两个方面激发和引导学生兴趣:
一方面,合理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感官感受,有效调动学生外在感官功能。当前不少学生上课玩手机,不听课,直接原因是课程内容抽象枯燥,手机则为学生随时提供色彩斑斓的视听世界。要将学生注意力固定在课堂,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用好看的、好听的事物吸引住学生眼睛和耳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加以诠释、注解和补充,通过精心挑选照片、图表、视频等形式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政治课理论内容。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重要不同在于大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师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们真正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尽可能用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在讲到时空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时,可通过图片介绍康德主观先天的时空观以说明马克思主义时空绝对性观点,可播放爱因斯坦相对论或霍金时间观点的视频证明马克思主义时空相对性的观点。实际教学中这样做的结果是,低头看手机的学生往往会被图片和视频声音吸引过来,然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看、听和思考图片和视频背后的观点内容。
另一方面,艺术化运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课堂想象,有效调动学生内在感官功能。如果说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感官参与还是比较传统、简单要求的教学方法,那么运用文学化、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和讲述方式,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情境,则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这种方法是根植于学生主体对真、善、美最本质的需求,教师需要通过文学化、艺术化、个性化的语言描绘和叙述,让躺在纸上的文字内容变成立体和丰富的形象世界。这一途径的重点已经不在于调动学生的外在感官参与,而是激发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的特殊形式——表象,即内在的感觉经验和想象。一旦学生被教师语言吸引,沉入到课程内容相关的内在感受和画面世界中,就会产生更高、更深层次的精神愉悦。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过渡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利用艺术化语言有效调动学生想象时,基本方法首先是静态描绘,即用文学化的语言把相关课程内容向学生绘画一般描绘,呈现出优美的场景内容。例如,讲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质量互变规律”时,可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加以说明;其次是动态叙述,也就是用小说化、电影化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语言,将课程内容以故事演绎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讲到“相对主义真理观”和“不可知论”时,可结合《庄子》齐物篇中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这一理论;再次是思维留白,教师讲课旨在引导,切忌高高在上进行灌输。教师尊重和相信学生,留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和空间。
综上所述,关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感官功能的有效调动,引导学生由外在感官的被吸引转向内在感官的主动沉浸,不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丰富现有教学理论,还将有助于克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形式抽象、枯燥、脱离生活的缺陷,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注 释
[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本文为湖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感官功能的有效调动(G31363)。
(作者介绍:关洁,博士,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道德哲学与文艺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