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是极其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话题。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宗旨偏离实际、教学方法古板落后,该课的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阐明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点,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路径,说明只有将教学改革贯穿于日常教学实践中,古代文学教学工作才能适应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合理要求。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 改革 路径
中国古代文学史记录的是我们先人的心灵,他们的情怀、希望、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人文色彩和典范的义法性。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时间如果从1904年林传甲编写《中国文学史》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其编写最初的动机不过是“欲令教者少有依据,学者稍傍津涯,则必须有此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之等级”[1]P54,但随着教学宗旨、教学方法在教师理念的变与不变中不断的沿袭、坚守,古代文学课教学便逐渐从文学熏陶、典范模仿和写作指导,过渡到文学发展线索的掌握、文学常识的熟悉以及文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很多弊病日益显现,教学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本文试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路径,以就教于同行大家。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点
长期以来,由于古代文学教学宗旨偏离实际,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古板落后,学生学习起来没劲,致使该课的教与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改革就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抓关键点。
1.教学宗旨必须要切合学生实际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和宗旨是不切学生实际的。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不少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都放在理清文学发展的线索,传授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上。但如今的大学生不能与解放前或文革前的学生比,今天的大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进大学后上古代文学之前,他们所读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仅限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大多数人很少读古诗文,也不能顺利地阅读古诗文,不少人即使参看现代注释也看不懂古代诗文。而我们的课程教学设置还以文学史为中心,一个学期四五十节课,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七八百年的文学或者将宋元明清六七百年的文学跑马观花式的扫描一遍,这样,学完了唐代文学史却没有系统读过李白、杜甫选集的人绝非少数,学完了明清文学史没有读过《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名著原著的学生大有人在。
所以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宗旨。笔者认为古代文学的教学宗旨除了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外,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学生阅读古诗词、古文(包括散文、小说)和戏曲剧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研究能力。
2.教师必须要求精深,走以治学推教学之路
中国文学课的浩繁、精深,要求教师要有相当的学术功底,只有研究得深,才有可能讲解得深。如教授《水浒传》,除讲《水浒》的思想倾向,分析主要男性人物形象和结构特点外,也可以结合自己研究的方向,讲讲水浒的“礼”文化,分析那些有个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和巧妙的叙事艺术;讲《聊斋志异》,在关注鬼狐花妖的故事及其结构故事的模式、艺术创新的同时,不妨讲讲作者的恐怖审美情趣及其个中原因,从而跳出前人的窠臼,给学生带来一股新鲜空气,这会从学生全神贯注的聆听状态中找到验证。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随着知识不断积累,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增强,更希望老师讲一些有学术意味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要走以“治学”推动教学之路,广泛阅读,不断吸收各类最新的学术动态信息,选择与教学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通过提高专业学术素养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学术涵养作支撑,不仅课堂讲述有底气、更自信,就是解答学生的各类疑问,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有一段关于杨慎的记述:“用修谪滇中,有东山之癖。诸夷酋欲得其诗翰,不可,乃以精白绫作裓,遗诸伎服之,使酒间乞书。杨欣然命笔,醉墨淋漓裙袖。酋重赏伎女,购归装潢成卷。杨后亦知之,便以为快。”[2]P323有学生问我“有东山之癖”怎么理解,如果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就知道此处引用了东晋时期谢安辞官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的典故,意在说明用修初谪云南,心情抑郁不快,不喜抛头露面,不想与人交往。教师对问题的准确回答,会极大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信心,师生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研讨氛围。
3.学生要务实,优化学习方式
由于时代主题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未来不一定能从事语言文学方面的工作,因而相当一部分人对学习本专业有疑惑,心绪摇摆不定,甚至迷茫、绝望,其学习方式自然要发生很大改变。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的汉语言文学系学生的学习态势可谓如饥似渴,他们广泛涉猎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等丰富人文知识,课内外喜欢探讨社会、人生问题,把文学写作看成是引以自豪的实力和时尚。如今,学汉语言文学的人不爱听课、不读书,认为老师讲的离实际太远,以后的工作中用不着。他们更愿意选修自认为对就业管用的课程,最自觉自愿的考试是各种上岗就业的“通行证”。而从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中至少还有一部分是从事着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如教师、文秘、编辑、记者等。很多人走向社会后,才知道自己所知甚少,能力有限。我曾遇到几位毕业学生求助的事,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姓李的学生男友喜欢写作,写了篇散文让她改,她却求我帮忙;另一次有个姓游的学生在药材公司里上班,面对《本草纲目》里有些文字翻译不好,就向我请教。事后我很有感慨,也自然的想到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问题。平时的教学有必要导引学生务实,优化学习方式。学习古代文学的人,不仅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久的学习热情,也需要学习的主动性、体验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涵咏,并根据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多读文学作品,读懂文学作品,当这种具体而微的阅读体验成功了,能力增强了,对古代诗、词、文的把握也就会融会贯通。同时,必须建立以实践能力为目标,学以致用的理念,让学生真正能活学活用,学会知识的迁移,提高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路径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改革必然要从活动的主体着眼,而要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也必须要在教师和学生两条线上下功夫。
1.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精神
阅读是大学生学习活动中很重要的能力,它不仅是获取丰富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使内心变得强大的法门,也是培养情趣、陶冶情操的平台。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阅读还是提高写作能力必经的阶段,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充分肯定了阅读的意义。但现在学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不喜欢读书,特别是不愿意读古代文学作品,教师给他们拟定的要背记的诗、词、文等著名作品,都难以兑现。所以古代文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要“从以文学史为经”变为“以文学作品为本”,在课堂上重新回归文学本位,培养阅学生的读兴趣和阅读精神。在选择古代文学作品时,同时兼顾古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尽可能选各个朝代、各种文体的代表作,选讲那些至今仍有旺盛生命力的作品。同时加强对学生阅读作品情况的监管力度,定期布置阅读作业,进行阅读汇报和专题研究方面的交流活动,让他们学会与古人对话,领会古人充满时代感的思想情操、价值观念和卓越的生命境界。而从我们曾做过的阅读实践事项反馈的信息看,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认识标准和审美判断,也有阅读情趣和动力来源。
2.积极推行互动教学和教法的多样性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学,怎样培养学生对专业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是对教者的一种艺术拷问。古代文学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历史悠久,教学手段总体上有些落后。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还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单一、死板、沉闷,难以在学生中激起学习的生趣。因此必须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行教学互动。第一,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安排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精神。第二,建立长期的对学生课外辅导机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为学生创造可以接触前沿学术信息的条件。我校图书馆有全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等专业资料。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丰富的学术资源,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动态,增进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第三,营造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的机制,包括作业论文批改信息、学问探讨信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信息以及教师上课的反馈信息等能及时传递,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教法的多样性,将理论教学与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实践考察、案例分析等融为一体,还可针对那些以后想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通过模拟课堂、讲课比赛、说课竞赛等方式,加强课堂教学演练,使学生从“教”中“学”到更多“教”的本领,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素质。
3.巧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普及,运用电脑课件授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古代文学课教师,能巧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增强情境的效用。如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时直接将相关材料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进行简单阐释,不仅清晰明了,还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在古典诗词的教授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朦胧多意的,甚至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声音、图像的非传统形式,肯定可以使朦胧渐次清晰,使含蓄转变直观,启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讲授小说、戏曲,则更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运用画面、视频参与讲解,会极大增添信息释放的生动形象性。今人与古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有了很大的差异,学生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跳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传统生活并与之心意相通。因此,借助多媒体手段打通从现代重返古代的时光隧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
古代文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传授写作技巧。古代诗词都注重炼字、造句、谋篇,讲意境,关世事,抒性灵,追求辞约意丰的表达效果,而古文虽大多用词古奥,以雅为尚,但简练,讲究微言大义,特别是唐宋八大家散文重“文以载道”,还直陈现实,文风生动活泼,成为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宗法的榜样。至于古代小说、戏曲的经典示范性更是千古不朽。所以著名古文家和翻译家林纾于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主文科教席,所用的是自编教材《春觉斋论文》,其教学宗旨重在使学生“作文乃无死句,论文亦得神解”[3]P46,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古代文学也就是要让学生揣摩古文义法。20世纪二十年代北大中文系课程中,还有“诗名著选(附作文)”、“文名著选(附作文)”,当时的教育部还规定必须开“文习作”、“诗习作”和“词习作”。这些做法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意义。
作为古代文学教师,也必须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创作经验。自己习作过古文旧诗,对古代文学的精妙更能体贴入微,引导学生摹习创作也会头头是道。从文学创作的发展路数看,模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当年唐诗在宋明时代就倍受尊崇和摹习,著名的江西诗派和前后七子就是在这种学习前人的风气中形成的,杨慎也是在转益多师中成为雄视一代的诗人。对于学生而言,不管将来从事研究还是教学,不管是从事创作还是只希望接受熏陶,都必须深知古代诗艺与文法,必须领略古代文学的精微妙处。
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的创新史。诗从四言、五言到七言;词从小令到慢词;戏曲从参军戏、金院本到元杂剧、南戏,再到明清传奇;小说从志怪、传奇到话本,再到明清章回小说,清晰地展现出一条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轨迹。而随着新的文体的出现,文学观念、题材、语言、风格、技巧等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古代文学史上每一位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在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最终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貌的。正如赵翼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中国文学就是在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中演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最形象的教材。我们古代文学教师,要善于从文学创新的角度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将来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会有创新的意识和成就。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是极其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话题。只有在革命的教学理念和批判思维指导下,将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贯穿于日常教学实践中,古代文学课才能不断展示其所传播的文学经典的魅力,古代文学教学工作才能适应高校中文系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合理要求,古代文学教学才能获得永恒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王世贞,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M].济南:齐鲁书社,1992.
[3]林纾.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作者介绍:严铭,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