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实践

2015-05-30 15:35:12张秀琴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语言实践丰富积累

张秀琴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是语言实践。语文课堂只有在学习语言中丰富积累、在品读文章中学会表达,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显示语言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语言实践 丰富 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所以,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而应该是重视语言实践来提升语文素养。如何才能达到此目标呢?我认为得从理解、积累、学习运用课文中规范的词语以及各种各样的表达句式入手。通过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语言的无限魅力。

一、在学习语言中丰富积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在课堂上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好方法。

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时,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让学生理解、识记。接着可引导:看到这两个词,眼前会出现什么?等学生交流后出示图片欣赏,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两个词语。如果就此打住,还不是最佳的积累,这时又可以引导:你会用那些词来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学生迅速调动思维,脑海中浮现出平时积累的同类词语,纷纷举手:百花争艳、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又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当读到“今非昔比”时,老师可从“昔”的字义入手引导理解整个词义,然后引出由“昔”组成的词语:抚今追昔、感今怀昔、今不如昔,学生很快又理解积累了这三个词语。用这样的方法,学生一次积累的不只是一个而是相近的一组。慢慢地,慢慢地学生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就丰富多彩了。

二、在品读文章中学会表达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觉得应该是让学生积极表达,充分体悟,在交流中加深理解。

(一)在抓关键词的体悟中品味理解

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对关键词句的品析解读。一篇课文中,需要学生积累掌握的地方有很多,教师要有意识地甄别和选择,重点应该放在一些能突出课文主题的关键词句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角度讲,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这些词在文中画出来,引起注意,加以理解。因为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用意所在,字字珠玑,句句传情。抓住这样的词句进行教学,才能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教学《白鹅》这一课时,先请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再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能够体现白鹅的高傲?学生便很容易找到了“傲慢、傲然、毫不相让、架子十足”等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分析,学生感受到了虽然作者表面上说不胜其烦,而实际上是不亦乐乎、乐在其中,而能够体现白鹅高傲的那些词语,其实恰恰表现的是作者对这只白鹅由衷的喜爱之情,抓住这样的反语进行品读,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张力,强化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每一段话中,总有一两个关键词,它们或反映文章主题,或凸现人物性格,或体现语境特点,或浓缩哲理深情……若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层层推进,就能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并且能通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冲突,品出文中味。如《晏子使楚》中“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师问:“看了看”表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说明晏子很机智。师:是啊!若换成“想了想”,恰当吗?经老师追问,学生明白此处的“看了看”不只说明晏子的机敏,还表明他善于观察。

(二)在言语的对比实践中深化理解

语文教学要善于抓住语言对比精细品味。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把握语言描写精确、对比之中的内涵。

善于把握语文文本中的对比,就抓住了脉络。有了脉络,课堂中的枝叶自然就繁绿,一片生机。就如同电影中场景的转换,好比戏剧中人物性格的脸谱,也仿佛生活中的人们那熟悉的个性爱好。所以说:语言就是画笔,就是刻刀,是描写景物、刻画人物的根本。如《晏子使楚》的重点应该是晏子的语言的“威力”的体会理解,而晏子的话的威力是针对楚王对他的侮辱的,故本课中产生的对比有人物对话的对比,如“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也有南橘北枳的“水土不同”与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做起盗贼的“水土不同”的对比。把握《晏子使楚》中的几次不同“对比”描写,引领学生走近了楚王,走近了晏子,更走进了语言本身。

(三)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中拓展理解

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语文的本质理解。在教学中用各种形式带领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内核。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从语文教学的本质来说,阅读教学应该是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语言,并达到准确运用语言之目的。如《晏子使楚》课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晏子的反驳的话的时候,巧妙的把作者的写作方法予以解读学习,在“不敢不”的双重否定、“两个水土不同”的比喻、“钻狗洞”的推理和“张袂成云”的夸张等修辞方法都细致落实,继而领会用修辞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这就是语言实践。

可能有人会说,教师带着学生品味课文,难道这个过程不就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吗?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老师常常忘记了文本是用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而把文本内容当成了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生活中学习语言的机会有很多。日常说话可以学语言,工作中待人接物可以学语言,看电视剧可以学语言,上网聊天可以学语言,甚至吵架都可以学语言。但为什么还要开设语文课呢?就是要让学生学到在生活中一般学不到的东西,如比较专业的语文知识,规范的语言用法。而这些东西,通过日常学习语言的方法一般是学不到的。

所以,语文课并不是简单的“讲课文”,也不是学生学会阅读,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而应该是语言实践。课文,只是我们进行语言实践,提升语文素养的抓手和载体。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语言实践丰富积累
如何对待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语言错误
基于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中学体育理论探讨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7:41:49
高中英语课中如何指导高中生探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语法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语言积累,和风细雨最润物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3:16:49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6:32:48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4:52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