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超
【摘 要】 用生动的数学教育引导儿童感受丰富的本土人文精神、继承优秀的本土人文精神遗产是小学数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需要教师具有主动意识与文化自觉,需要利用合适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本土;人文精神;渗透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2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在尊重数学的科学性之外,还应该关注其特有的人文性。因为数学不只是一种形式化的符号体系,而且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数学不仅是一种演算技能,而且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技术;数学不仅是科学通用的语言,而且体现着人类普遍的认识范式;数学不仅是真理的化身,而且具有独特生动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蕴。同时,数学应用中的实在、生动、鲜明的人性闪光点及其文化内涵赋予了人文精神更为丰富和生动的气质。
尽管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和渠道,但是,两者如何有机地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其现状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小学数学的科学性价值取向深信不疑,但对于人文价值普遍认识不足,这导致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中。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学习氛围,让儿童对学习的鲜活情感和认知情趣逐渐消失;反复而单一的题海练习,让儿童的自由天性和潜在灵性逐渐丧失;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儿童的创造潜能和探索激情不断退化……从而使本应折射人文精神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本土人文精神与小学数学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精华;人文精神是一种思想与境界,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来源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的精神理想;人文精神以对人的关注为根本,以诉诸于人性、人本价值的实现为基本的目标追求。
本土人文精神是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是本地区人群共同具有并较为稳定的人文价值观及其规范。
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小学数学教育除了数学知识传授功能,还承担着对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内在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任务。比如,数学学习中理性认识的积淀、思维习惯的积淀、道德信念的积淀、个性品格的积淀等。因而,小学数学教育理应成为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推崇小学数学教育渗透本土人文精神基于以下立场:①本土的历史文化不等于本土人文精神;②本土的名人轶事、历史记载不等于本土人文精神;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人文精神不是讲历史上的本土,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小学数学教育渗透本土人文精神,是儿童自身的情感、意志、心理、修养以及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儿童通过体验、感受乃至直觉、顿悟等形式对本土人文精神的反应,是体现于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动力、调节、维持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
如何润物细无声地融本土人文精神于小学数学教育中,这需要教师具有主动意识与文化自觉,需要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相匹配。
(一)以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为前提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象征,也是道德的榜样。教师对儿童的影响远不只是数学知识,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人文意识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虽然,本土固有的传统文化浸润、影响甚至构成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文化背景,但如何将其转化为日常的数学教学行为,这既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丰富的人文知识,又需要有文化自觉意识。
教师人文素养的不足是影响数学教育人文性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要在自觉补充、提高本土人文知识的前提上,具备本土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并转化为持续的有效的人文实践。
数学本身虽然也具有人文性,但一方面,它是内蕴的,需要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挖掘与利用。另一方面,除了数学自身的人文因素之外,数学教育还需要从本土人文精神中汲取精神养料。由于本土人文精神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超验的,而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而,数学学习中本土人文精神要作用于儿童,数学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必须先行。
(二)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呈现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提醒我们,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已经注重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因素,需要我们去领会、体现。而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对课本的依赖应该转变为对课本的创造性使用。根据这种新的课程观,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再加工可以根据本土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体现本土地域风格和特色。
鉴于小学数学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材渗透本土人文精神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利用教材内容作延伸;二是结合在各种教学内容中作渗透。
(1)教材内容的延伸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越来越显现出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强调现代意识的同时不忽视传统文化,将时代性与生活气息紧密相连等等。这些特点使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更具有人文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数学知识的引入都具有现实背景,数学知识的应用大多具有现实性。因而,将本土的历史、本土的文化、本土的发展等这些本土的人文因素适时地融入其中,既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也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有效方式。如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你知道吗?”等板块,可直接与本土的历史和现状相结合。在长期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渗透本土人文精神。
(2)有机地渗透在所有教学内容中
小学数学教材中毕竟很少有直接的人文知识或可以直接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因为本土人文精神是指人对本土文化的一种意识,是一种思维活动,表现为人的一般心理状态。它不是可以记忆的知识,而是需要养成的人生的态度、观念和状态。而数学学习过程需要认知,也需要创造;需要智慧,也需要毅力;需要独立研究,也需要团结协作。这些学习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处处有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机会。
实际上,数学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营养,教师只要悉心组织就可以适时渗透,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比如,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踏踏实实,扎实掌握,精益求精,讲求实效;面对学习比较难的数学内容,鼓励学生面对困难不后退,知难而进,体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毅力等等。
总之,数学教学内容中处处是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土壤,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性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本土人文精神渗透的因素和途径。
(三)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保障
数学并不是表面能感受到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符号游戏,其抽象理论中隐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但数学并不像人文科学直接透过文字就能感受到带给人们的美感、激情和享受。数学的人文内涵往往被其逻辑性、科学性所掩盖,需要教师透过这些学科形式去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感色彩。
本土人文精神的渗透需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自觉性原则。教师应该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使在课堂中融入本土人文精神成为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渗透性原则。教师应努力挖掘小学数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把本土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内化到儿童的心灵深处。
经常性原则。教师在所有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始终坚持人文教育行为,坚持不懈,使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本土人文精神教育环境的熏陶。
1.建设课堂文化,渗透人文精神
本土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着力点是课堂文化的创建。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数学的逻辑严密等科学属性,留下了数学严肃、严格、严谨的印象,认为数学课堂就应该冷静、沉着、不拘言谈,学生学习数学就得是冥思苦想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公式、定理与解题的过程。这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多感受到的是枯燥、乏味、单调、紧张。其实,这既是对数学教育的误解,也是对小学数学学习者的误解,更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人文性的误解。建设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性数学课堂文化是消除这些问题的根本。
“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提醒我们,教师首先应该重视数学课堂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将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尊重的、友善的、信任的、理解的、关爱的、宽容的人际关系这些人文因素成为课堂的主流,营造出以接纳、支持、和谐为特征的数学课堂,使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时时感受到宽松、安全和愉悦。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才能绽放激情,形成独立、鲜明的个性。
其次,教师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教师既要看到知识获得、能力形成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又要看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在教学中要多鼓励而非批评,多解放而非束缚。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独立的个性品质、大胆的探索精神,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结合本土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既可以利用本土人文历史的故事与情景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与浸润,获得激励与动力;也可以通过数学活动去领略丰富的本土文化,感受数学的文化气息。启迪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历史、体会人文精神。
具有本土特色的、积极进取的课堂文化能为渗透本土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而这种课堂文化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本土人文精神的传承过程。
2.倡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渗透本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习惯,权威主义的教育养成驯服而不是创造。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放开思想、敢于质疑,以本土人文精神的力量激励、唤起创新本能,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强化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性数学学习,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激情。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处理各种数学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分析事物的习惯。
呵护奇异的想法。数学教学承认学生的各种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儿童的发展创造合适的环境。尤其是当学生出现与常规相异的想法或行动时,教师更应该呵护这些即使是错误的思路。因为教师在呵护的可能是创造的意识与源泉。
赏识不同的处理问题方式。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从已有的基础出发构建知识体系的,这可能导致不同学生采用不完全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方式虽然有优劣之分,有难易之别,但教师应该抱着赏识心态,而不是评判员的角色,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成长,从而继承与发扬善于创新的本土人文精神。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
本土人文精神中既有追求卓越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更有海纳百川、包涵宽容的开放胸怀。作为学生学习交往、学习协作、学习共事的“社会环境”,数学课堂无疑承担着养成合作与包容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其中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展示合作与交流的技巧,更要引导学生间的协作。
教师要做真诚的倾听者,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要做合作的引导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认识与感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质疑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既是科学精神的表现,更体现着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的重要能力。
4.根据数学特点,体现渗透方式
小学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在其从科学的角度培养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能以数学的特点有机渗透。
探索与执著:吃苦耐劳、锲而不舍是本土人文精神代表性的特征。而数学学习恰恰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专心、踏实,忌讳浮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过程,学好数学需要不懈的追求、坚强的意志与持久的毅力。
敬业与责任:数学学习过程需要足够的细心与耐心。这对于培养儿童求真务实的作风,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谨慎的学习习惯、强烈的责任感与高尚的诚信意识具有促进作用。
理智与自律:数学结论是一种在有限条件约束下形成的逻辑性结果,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遵守相应的数学规则,这能使学生形成尊重规律和对秩序、公德、法律的内在自我约束力,养成自律的意识。
欣赏与美育:数学是瑰丽的,有利于高尚情趣的熏陶。数学教学过程应该充分展示数学美,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进而达到激发儿童丰富想象、愉悦心情、涵养道德、热爱生活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实现数学教育与本土人文教育的融合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思想,需要全方位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数学教育与本土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不会停止,这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做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小学数学教育要扎根于本土人文精神的土壤,继承和发扬本土人文精神的优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本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