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勇
猪瘟是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严重影响生猪养殖。加强猪瘟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养猪产业庞大,生猪、猪肉制品需求量非常高,但猪瘟对猪肉制品加工、生猪养殖带来极大困扰。鉴于此,本文对猪瘟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促进养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 猪瘟的发病特点
猪瘟是猪瘟病毒导致的高度接触性、热性、急性传染疾病,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生猪养殖的重要疾病类型。该病春夏秋冬均可发生,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猪都易感染。该病潜伏期为5-7d,结合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类型(病猪体温急速上升至42℃,直至死亡)、急性类型(病猪食欲减退、被毛粗乱、精神萎靡、行走摇晃、腹股沟淋巴肿大、多处皮肤黏膜出血点、先便秘后水样稀便、呕吐等)、慢性类型以及温和型。病猪是猪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黏膜、口腔黏膜以及扁桃体感染。
2 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
2.1 病因复杂
感染猪瘟的主要是抗病毒能力差、免疫能力低的幼龄猪,进而大面积散发病毒。在病毒散发过程中,不同病毒合并感染,病毒种类越来越多.致使发病因素错综复杂。
2.2 流行无规律性
猪瘟主要呈散发状流行,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无一定规律可循。一旦发生猪瘟,将会从疫区迅速扩散到他区,进而导致生猪养殖出现大面积死亡,且很难有效控制。猪瘟流行无规律,给猪瘟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2.3 疫苗效果不顯著
优良的猪瘟疫苗可有效控制猪瘟病毒传播。但在实践应用情况看来,我国猪瘟疫苗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主要是因为病毒复制且变化速度快,疫苗研制无法跟上病毒发展速度。
3 猪瘟防控关键技术探究
3.1 规范猪免疫程序
C株是目前来说最好的猪瘟疫苗,但不同厂家的疫苗质量存在较大差别,新形势下,必须全面提高疫苗质量,强化疫苗质量监管力度。首先,全面提升猪瘟疫苗质量标准体系。与欧盟等多家猪瘟疫苗相比,我国猪瘟疫苗质量差,只有欧盟指标的1/4。笔者建议,将150RID标准提高到400RID。其次,强化疫苗外源性污染检查力度,全面提高疫苗质量。我国部分厂家的猪瘟疫苗依旧存在一定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支原体感染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疫苗外源性污染检查力度,有效避免不合格疫苗流入市场。
要想获得良好的疫苗效果,必须规范猪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应结合自身猪场实际情况。老疫区可选择超免方式;非疫区仔猪25日龄应接受首次免疫,60日龄强化免疫。新出生的仔猪可选择零时免疫方法,即猪出生之后、未开奶前,注射1.0~1.5mL猪瘟疫苗,注射后1h,再进行喂奶。仔猪45日龄,二次免疫注射猪瘟疫苗。种公猪、种母猪每半年需注射一起猪瘟疫苗,每次3mL。也可在猪配种前进行猪瘟疫苗注射,但需注意,妊娠前期40d内避免注射猪瘟疫苗,预防造成仔猪隐性胎盘感染。
3.2 逐步实施猪瘟净化策略
目前,国家已经将猪瘟列入疫病清除行列,且近年来,我国猪瘟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已具备实施净化标准。但我国猪群隐性感染病毒较为广泛,内源性、外源性疫情比较普遍,猪瘟仍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猪瘟净化策略,并逐步实施,以期清除猪瘟疫情。
3.3 加强对猪瘟病原、抗体检测力度
猪群接种猪瘟疫苗后,应加强抗体检测力度,从而全面掌握免疫效果。针对检测结果,对未产生抗体或抗体水平较低的猪群实施二次免疫。若二次免疫后仍未产生有效抗体,则视为免疫耐受或先天性感染,必须坚决淘汰。另外,还可将检测结果作为免疫程序调整的重要依据。在选择监测样品时,应综合考虑生猪数量、检测方式的面感性、当地猪瘟病毒流行情况等因素,进行科学选择。猪瘟病毒的检查监测方式比较多,例如,荧光RT-PCR方法、套式RT-PCR方法、间接血凝试验、抗原捕获ELISA等。前两种检测方式均可高特异性、准确检出猪瘟病原,大幅度降低病毒感染几率。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流行毒株的病原检测力度。一方面要及时掌握疫苗变异情况,一方面又要高度关注新毒株流行。野毒株与猪瘟疫苗两者存在一定平衡关系,如果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打破,将会导致猪瘟暴发。
3.4 强化猪场卫生防疫工作
强化猪场卫生防疫工作,定期进行防疫消毒管理。并做好猪蓝耳病、口蹄疫等疾病防疫工作。科学养殖,预防养殖不当导致的疫病。提倡“自繁自养”,预防出现流行性疾病。与此同时,强化外来种猪检疫管理力度。对于必须引进的种猪,需隔离10d,并进行猪瘟免疫工作。观察3周无异常之后,方可混群。
综上,随着养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猪瘟防控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形势下,必须了解猪瘟流行情况,结合猪瘟特点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并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