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萍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强调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即全面而充分地开发人的潜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各种人才。但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得首先解决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所谓语文的“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语文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具体表现在:基础知识掌握较差,不能正确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语言表达、写作能力较差。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缺乏自主性。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也正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进而“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因此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其拥有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完成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呢?
一、主动关注学困生,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因此,新学期开始,我有意通过几次测试并结合学生中考语文成绩,初步了解本班学困生的情况。有意识地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平时注意抓住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使他们自信心大增。当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我会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我还可安排他们做小助手,帮助我收、发作业本。鼓励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在班级各种活动中,尽可能多地给“学困生”机会,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第三,注重“学困生”的生活、学习中偶尔表现出的灵性或独特才能,而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挖掘其潜能,做到人尽其才。
二、抓住衔接期,温故知新,夯实学困生基础
高一阶段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期,这时期如果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将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严重影响。但是从初中生到高中學角色的转变对于学困生而言并非易事。他们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淡薄,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将学习中遇到的已在初中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然后联系所学到的新的内容,做到温故知新。具体做法是:1、把初中、高一重点字、词的读音,常见易错字、词,常见误用的成语、俗语等打印出来,要求学生周一到周五课前三分钟记住五个词,每周星期六用一节课检测。2、把初中、高一出现的诗词名句,警句、俗语打印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每天的早晚读时间把它们记牢并尝试运用。3、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老师每周不定时检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4、每周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一次。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优美文段并做摘抄。旨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这些举措,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加强,诱发了这部分学生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努力提高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要让学生把所教的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众所周知,学困生大多是比较有个性的学生,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他们就会感到非常枯燥,从而失去听课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适时插人一些幽默故事,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课本剧,使无声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失街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播放了《三国演义》相关片段,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初步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的性格,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对于诗歌及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我便播放配乐朗诵,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披情入境,体悟作品的情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技巧不断提高,兴趣不断增强,语文课成为学生最期待的课。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注意因材施教,有意识地让“学困生”不断获得成功,产生兴趣,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提问中,我注意难易适度,好差兼顾。对“学困生”多提问、多辅导、多激励,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信任,对他们即使是一点微小进步也要给予真诚的肯定和赞许;这样可以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甜头。
四、转变学习方式,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尝试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来解决,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课上,我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6人,好中差搭配,围绕问题,做好分工,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比如上《致橡树》对于理想中的爱情,诗人进行了多方面的畅想,我要求各组任选一个方面分析。
相爱的前提(平等独立)
甜蜜的姿态(相知相依、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独立的形象(男刚女柔)
共同的分担(风雨同舟)
坚定的内心(终生相守)
大胆的告白(志同道合)
讨论时间为十分钟,给学生的积极探讨给予了充分的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一来,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困生的语文能力。
六、为了提高学困生的语文能力,我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手抄报、墙报比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渐渐地喜欢上了语文课。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感悟到: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倾尽爱心,为学困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环境,他们就会找回自信,不断向前奋斗,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