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璐
[摘要]就业能力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构成,在其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地方工科院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教育理念和方法滞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以及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地方工科院校要切实结合自身的特点,坚持人本、发展、实践和服务地方的原则,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力度,建立起一套集学校职业教育、企业实习实践、就业服务保障三位一体的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 毕业生 就业能力 培养体系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3JGA190)和2012年度广西新世纪教改项目“基于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A17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6-0076-03
地方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局面,不断提升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能够满足社会科技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增强个人就业竞争优势的需要。对此,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贯穿到整个高等教育过程当中,构建一条完善的符合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特点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当前我国广大地方工科院校在其自身发展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需要。地方工科院校与其他普通类型院校的区别在于对人才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着重强调人才培养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地方工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现实来看,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尽管相对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然而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重理论轻实践,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地方工科院校作为一种强调工程应用技术的教育类型,必须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现由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和就业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毕业生。
2.软硬件设施不足致使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受限。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然而当前地方工科院校除了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相左之外,在师资的规格数量上也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軟件”上的不足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关的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建设上也存在很大不足。现有的设备利用率不高,实训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缓慢,无法跟上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毕业生的个人实际能力与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不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构建,都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软硬件规划机制,紧密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开展相关的软硬件建设。
3.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当前,我国地方工科院校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化、表面化现象较为突出,缺乏完整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就业教育三者相互脱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同时,很多地方工科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或学校政策文件中,难以真正有效地执行。众所周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技能方面,更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表现。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将学生的技能训练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而忽略了大学生全面人格和素质的提升,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1.人本原则。人本原则是地方工科院校开展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首要遵守的原则,即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需求为主线。学校开展的就业教育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自我认知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理想和工作态度。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穿插相关的课程,如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使学生明确个人发展方向。总之,地方工科院校在努力提升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还要不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保障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2.发展原则。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要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开展职业教育不断挖掘学生个人的发展潜力。根据职业发展理论所述,与个人的心理发展相类似,个人的职业发展同样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只有不断地完成相应阶段的任务,才会顺利地走向发展,否则会带来一定的职业发展障碍。因此,在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连贯的培训体系,努力做到职业教育的连贯和有机衔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积蓄能量。地方工科院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努力提升毕业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掌握工程设计、生产等领域内的技术基础之上,向学生普及经济、法律、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能够懂得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内部运作方式以及所要遵循的市场法则。
3.实践原则。实践原则是针对地方工科院校自身特点而言的。与一般普通高校相比,地方工科院校由于自身地缘和学科特点的关系,主要为地方和行业发展输送技能应用型人才。一般而言,工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强,而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偏向于工程技术应用型行业。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实践原则,不断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掌握时代的最新科技,以促进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4.地方原则。地方原则是地方院校办学定位中的主攻方向,地方工科院校要切实扛起服务地方发展的重任,为地方的工程建设和生产培养所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当前,我国地方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主力军,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地方工程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来源。面对着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地方工科院校必须牢牢把握住服务地方的原则,以工程教育为办学的生命线,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构建地方工科院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离不开学校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應紧密围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化素养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化意识,提前做好职业准备工作。具体而言,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1)入学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发展方向、自我调适和自我管理能力;(2)心理学课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健康的心理品格;(3)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形成良好的职业化精神;(4)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活动执行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5)职业准入培训课程: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培训;(6)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包括职场礼仪和形象塑造、面试和谈判技巧、就业信息和政策等;(7)实习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精神和工作经验培养。
其次,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将其贯穿于大学整个教育过程当中。以四年制的大学教育为例,职业生涯教育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内容。大一阶段,主要是围绕“我是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大二阶段,主要围绕“我将要去何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理想。教育的重点在于开设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相关的教育课程,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大三阶段,主要是围绕对职业发展所做的准备,重点在于开展就业相关的实习和培训活动。大四阶段,主要开设一些与求职相关的课程,如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就业陷阱预防等,旨在培养毕业生职业信息筛选能力。
最后,以提高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根本,建立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一是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作为工科院校的重要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是加大实验教学设备的建设,引入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求职欲,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职业竞争力。
2.企业实习实践体系。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实践能力上,这也是由工科院校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而毕业生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所获得。在企业实习实践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体系对毕业生应用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校企联合共建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载体。毕业生就业能力更多的是其综合素质的表现,不仅仅表现在毕业生的个人工作技能,同时还包含毕业生个人思想品德、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根据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所包含的各类要素,在实践体系的设计中融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各项载体,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大众化、差异化和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科学构建与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内容层次相衔接的实践体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获得是循序渐进的,具有阶段性特点。因此,要在遵循大学生个人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成长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实习实践体系。
3.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内外各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因此,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构建一个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为毕业生的就业保驾护航。
首先,专业化的师资保障体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保障。地方工科院校可以通过加大与外部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职业培训专家、高校知名职业教育学者、企业技术骨干等群体的合作,构建一支专兼职结构合理、知识匹配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要积极鼓励现有的职业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补给新的知识,拓宽职业指导视野,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使得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其次,组织保障体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即需要各教学院系、行政管理部门、教学服务单位等机构的配合。一是组织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成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二是积极引导学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职业引领和职业教育中的作用,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就业创业座谈会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参与就业能力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开展就业帮扶活动、一对一指导、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工作,以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
最后,经费保障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离不开相应的经费支持,因此,地方工科院校要设立大学生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为了保障经费投入的连贯性,要将就业教育经费按照一定的投入标准进行制度化实施。在就业教育指导课程、师资引进、就业设施设备采购、就业网络建设、就业调查等方面要保持稳定的经费支出,同时还要加强经费的动态过程管理,保证经费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佟绍成,于自强,李昕.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2]李京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
[3]赵敏,何文玲,李晓玮.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
[4]黎平,黄厚南,黎奇.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
[5]邢文祥.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6]邓雪妍.提升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2(5).
[7]郭志钦.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本思路[J].龙岩学院学报,2012(6).
[8]黎平.提高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