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苗苗
【摘要】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民办高校 学生管理 问题 对策
一、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滞后
目前我们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鲜有改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环境、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疲态。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与学年制相适应。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但是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选专业、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选修业年限,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班级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流动性、不稳定性。班级的职能也将随之被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大大减弱。现行学生教育管理基层组织对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下降,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管理的目的,从而使现行的学生工作运行体制无法正常的运行。
学生评价体系及奖惩体系是以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的现行学生评价体系失去了可比性;以班级和年级为学生评价基层单位失去了可操作性。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的丧失,必然导致学生奖惩措施失去激励作用。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环境闭塞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发展的能力,并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落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旨,必须改变和设计那些“偶然的环境”。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我们习惯于运用制度规约、榜样力量,过多的干预和建构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环境,投射到学生管理中的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无视真实的生活图景,割裂校园环境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
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不应在虚拟的环境中自娱自乐,必须回归生活,以开放的姿态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大环境。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匮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在校学生人数猛增,高校准备不足,导致教室、宿舍、实验室、食堂、图书馆、活动场地等大量硬件设施无法及时配套,师资队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师生比悬殊。大众化进程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最大的挑战是辅导员队伍匮乏,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辅导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第二,学生辅导员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上,很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
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个体独立意识的人。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者充当长者的角色,采用行政化的方式,说教训导,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整齐划一管理,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制度之于学生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忽视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若把学生确实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以此审视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现“无论是对时代的认识,还是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育的认识,都只侧重于认知,在一定意义上是乐观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学生简单的被视为“容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被动地接受制度的规约。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转变理念,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二、改进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
学生管理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学生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是学校的办学目标,还是国家发展重要性上都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高校管理的动力。学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理念上有所提升、拓展和创新,用先进的新理念指导实践,来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显然是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和法律知识贫乏的表现。其次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法律赋予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内涵,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力。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高校享有“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但是这种自主管理应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必须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不得与之相矛盾。
2、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途径的拓展
在学生管理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选准突破口,找准落脚点,高扬时代主旋律,把握形势新变化,努力拓展新阵地,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
3、加快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在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 号)文件中,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专业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4、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
制度是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制度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课题。作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特殊组织,无论是从管理对象还是从管理目标上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都应该尤其重视制度建设,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适应时代变化和要求,进一步将高校学生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导向和原则。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制度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的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包括系列的文字行为规范,如规章制度或是不成文的道德、风俗习惯等。制度“总是逻辑地以价值的认定为根据,”体现一定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伦理价值和要求,是融强制性和普遍有效的理性规则于一体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建立必然考虑如下问题:首先,建立责权一致的正式制度体系;其次,平衡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最后,评价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在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迫使各高校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方针,坚持“育人”的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学生管理工作集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咨询、维权、关爱为一体,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坚持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成功的作法,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结合各高校的校情和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实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使之在人才培养和维护高校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海泉、吕东伟.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4.8.
[2]秦惠民.依法治校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