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蓉
【摘要】“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 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拓展学生学习外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我们番禺区区域性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史实。本人从下面几方面举例说明了如何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使它们更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区域文化 课程资源 学语文 用语文
一直以来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或升学率,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拓展学生学习外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
我们番禺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带,具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地方历史底蕴,区域性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色文化凸现,如南村的武术、“余荫山房”的园林与古建筑艺术;钟村的民间乐社;石基的螯鱼舞、乞巧;沙湾的飘色、醒狮、兰花、留耕堂古建筑艺术与书乡世袭、宝墨园园林建筑;大岗的蝴蝶标本;石楼的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黄阁的地方特产;万顷沙、横沥的水乡特色等。在历史上,番禺区文化名人辈出,养育了冼星海、屈大均、何荫棠等,人文资源极为丰富。所有这些,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史实。那么究竟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区域文化资源,使它们更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最大量、最经常、最直接接受教育的主要环节。因此,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挖掘地方人文资源,根据我们番禺的文化背景、自然风貌、风俗人情等特色,与语文教学密切整合,使学生既领略了语言的美,又产生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阅读教学渗透区域文化
“阅读教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代新人的摇篮,也是整个语文教育的重心和基础。”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肩负着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阅读教学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让区域文化浸润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吸收其文化精华,受到熏陶,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第七册的《海滨小城》一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后,顺势启发学生:作者的家乡海滨小城美,我们的家乡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 A:我们家乡的园林建筑很美,如“余荫山房”的园林与古建筑艺术,宝墨园园林建筑,留耕堂古建筑艺术……
生 B:我们家乡的母亲河——珠江,碧波荡漾,像一条蜿蜒长龙,游向远方。
生 C:我们沙湾的飘色、醒狮、会让游人终生难忘,让你留连忘返。生 D:我们家乡的莲花山,古代采石场遗址的山石千恣百态,上面还有许多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是我们番禺人的一笔巨富呢!
……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学生思维,拓展了课本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
2、作文教学结合区域文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提倡用真情写身边的人与事,抒真挚的感与情。当作文融进了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欣赏习惯,展现了学生对家乡山水名胜、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才会有生动活泼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感情。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风俗民情,名胜古迹,著名人物,建设成就,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既使学生在乐写中提高写作能力,又使学生从最熟悉的乡土环境中获得祖国的具体感受,能将淳朴真切的乡土恋情升华为眷眷爱国之情。
教育家魏书生说:“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事实证明,充分把握地区文化资源,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融入课堂,会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整个身心充满了快乐,这样学生也会信心十足地读其欲读之书,想其欲想之事,为其欲为之举。
二、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人是社会的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通过进入情境,接触社会现象,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学生能熟悉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关注人们谈论的问题,使学生融入生活,获得感受,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有爱心,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
1、联系生活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
2、服务社会用语文
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前年,我们举行了一次实践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闷,把学生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汇总,分类,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形式,如当读报员为家人读报;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传科普知识……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发生更大的变化。面对这样一个信息大世界,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不能单一,更不能封闭,只有充分利用我们的区域文化资源,走出课堂,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才能让学生去主动感知,让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