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作探究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015-05-30 10:48尚宝林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16期
关键词:意象诗歌教材

尚宝林

一、教材的地位

这首诗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高中语文教材是从现代诗歌开始的。虽然目前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并未把新诗列入考试范围,但由于新诗内容比古诗容易理解,作为高中起始课,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诗歌创作技巧,是有很大作用的。《再别康桥》作为高中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的开始,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作品,而本诗由于它特别注重格律,所以,对了解格律诗的特点也有帮助。

二、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在诵读体验中实现新月派诗歌知识的内化,如何把本诗作为经典离别诗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产生好的效果。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该怎样转变?个人魅力展示还要不要,教师如何能从课堂的“演员”变成“导演”。

三、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1920年代一首优秀的别离诗,表现的是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心理体验,表现的是一种与传统离别诗不同的情感,诗歌表现出了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学生在诵读鉴赏的时候,可以受到美的陶冶,能够培养出一种高尚的情趣和审美创造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也符合高中新课标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情感体验的要求,而这些正是语文教学改革倡导者们特别提倡的。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要求学生了解“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求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他的创作风格;要求学生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能够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引导学生学习以各种方法来鉴赏诗歌,如,诵读(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课堂大胆设问、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度点拨、师生共同讨论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体悟诗歌的内涵,领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诗人与传统送别诗完全不同的意象选择及其效果。

学习难点:通过诵读和对意象的理解,把握诗人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情感。

学习方法:诵读感知,预案训练,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教具准备:多媒体诗歌音画欣赏资料。

五、案例描述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规范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制定了“三元四环”的教学流程,力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学生初入高中,经过一周左右的适应,对这种课堂很容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投入热情,他们非常喜欢这种开放、互动的课堂。所以,这堂课将继续采用这种方法——诵读体味与问题探讨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由于课前已经布置了预学案,学生完成情况已由各学习小组的小组长检查,共性问题也已提出。所以,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画资料,让学生根据音画资料的画面内容来诵读和体味诗歌,然后再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然后各小组把他们讨论的结果派代表展示在教室三面黑板各自小组的责任区域。这个环节的意图是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之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即通过分析诗歌具体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来理解诗歌。方式仍然是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是对本文重点的分析和理解。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以后学习必修教材的古代诗歌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会经常接触到,而且,在高考复习中这也是一个重点。在这个时候提出意象这个概念,会使学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

整体理解和重点分析之后,就进入对诗歌的艺术特色的欣赏。诗歌的美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诵读,读起来富有美感,这两点是对本诗结构上的回环美的赏析,是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特点的体验。

课堂的下一个互动环节,是分小组让学生赛诗,看学生在学习之后,哪个小组背得更快,激发他们的斗志和上进心。

之后便进入到布置作业环节,可以通过投影给学生补充介绍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并布置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首,写一段鉴赏文字。另一个任务就是背熟全诗,之后就下课了。

六、教学效果

这节课由于继续采用了“三元四环”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非常高,学生成果展示也基本到位,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应该说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七、课后反思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好的教师把一堂课上得行云流水,但最终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实,教育学家早就说过,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发现学习的乐趣,主动产生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因些,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推行是势在必行的。这堂课在设计时,是从诗歌的情感表达、意象选择以及表达技巧等几个方面来着手的,设计时就是以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路来主导的,问题典型,答案明确,效果很好。其中也有一些困惑,就是教学怎样才能允许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提出全新的认识,对于这些,缺乏突破,有顾虑。

猜你喜欢
意象诗歌教材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