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四大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的提出,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读写分析能力及文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分析能力及文学探究能力呢?这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又一大课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应该本着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辅以适当引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分析与文学探究能力。
一、细抓课本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探究写作能力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故乡》一文。对于这篇文章,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并体会社会的炎凉,感受小说环境中的人情世故,从而了解作品所揭示的当时的社会问题。这其中,作者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如,在写到少年润土时,特别注重外貌的描写,写到了脖子上带着一根明晃晃的银项圈,这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而在写到中年润土时,则对这根银项圈只字未提。在教学中,让学生仔细分析少年润土与中年润土的外貌特征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年润土与少年润土相比,少年润土脖子上的银项圈没有了,在孩子的身上也没有发现,到底弄到哪里去了?”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的教师或许认为没有多少价值,但在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给其他的儿子戴了”、“典卖了”、“在繁忙的劳作中丢了”、“人长大了,戴着让人笑话,取了放着”等结论中,适当给予点拨,学生便可以更进一步感受到当时农村经济的潇条、劳苦大众拮据的生活以及世俗对人们精神的抹杀,这正是课文给学生留下的一个很好的探究空间。
初中语文课程中还有《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之类的文章,这类文章的主题均是大力批判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揭示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性的毒害,这两篇文章刻画了两个同样可悲可怜而又可笑的读书人。对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大胆想像,如果有一天,刚中举的新贵人范进到庙里祭祀时正好碰到双腿瘫烂在神榻下偷食祭果的孔乙己,此时的范进与孔乙己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请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情节谈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对不合乎事理的故事情节作一些调整或改动,让它们更为合理可信,人物形象就会更加生动形象。
诸如此类的教学资源,教师当然不能放过,这可能比教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当时的社会经济如何、人情世故如何会好上百倍。不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写作积极性得到增强,而且学生的阅读品析能力与写作交际能力也同样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挣脱教材教参的禁锢,还学生思辨释疑的空间
以前的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参为依据,依赖教材教参等资料,对学生大讲特讲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对学生思维空间的禁锢,这和山夫捆柴没有区别,应该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无疑也是一种提高,而且又提高了教材的利用价值。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一文时,多数语文教师就本着教参上所述:作者营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回避思想的表现,也是作者对那种与世无争、人民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但话说回来,这也无非是后人对陶潜老先生思想的揣摩而也,谁也不能清楚、准确地知道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想法。既然都是揣测,也可以让学生也学着揣测揣测,或许在他们的想法中,也会有不少文学评论的天才。于是在教学中,索性什么也不讲,给学生充分的探讨空间,于时就得出了“对言而无信者的嘲讽”、“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等完美的思想主题。这正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能做到以理服人,这样的思想就不要禁锢,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
以前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教师极力称赞曹冲聪明至极,想出了文武百官想不出的称象办法,堪称“睿智可叹”。而现在再去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就不能只是光对曹冲赞赏一番则罢,也可顺势诱导学生:“其实曹冲的办法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你们想想有没有更为轻便而又不用搬运石头这样麻烦的办法呢?”对此,学生经过大肆讨论一番后,竟有学生想出了让士兵代替石头,全自动的称量方法;接下来又有学生提出以同一水桶提水计量的方法称象;等等。如此看来,这样的教材才是真正活动而有生机的教材,真不可小视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辨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造开放而活泼的课堂
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探究的时间。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了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现与创新。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教师务必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改传统知识传授为探究能力培养,改传统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改单纯智能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平均教育为因材施教,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这样的办法: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针对课后习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读课文后的疑问,而且还要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尝试教学分析,在他们过把教师瘾的同时,也需分析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存在的疑问,让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这样一来,整个课堂中,教师只需注重课堂的引导并把握课堂学习流程,适时点拨即可。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发言比以往更为大胆,思辩更为活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与文学探究能力均得到相应的提高,课堂更为活泼、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