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媛
摘要:作为直接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方式,音乐的美妙对一个人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老师,应该更好地去注重学生们审美能力培养的问题,唯有如此,音乐教学的优势才得以施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 高年级 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一门极具美感的艺术,音乐让人们内心的情感尽情释放了出来,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作为一名已有十多岁的青少年来说,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美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那么如何借助音乐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审美渴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
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渴望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绝对不容忽视。激发学生们审美渴望的方法不胜枚举,例如布置富有新意的音乐教室、别具一格的乐器造型再加上舒缓音乐老师的悬念引导,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渴望。比如说在学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的时候,先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然后老师再制造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澎湖湾在哪吗?有没有跟爸爸妈妈一起去那旅行过呢?澎湖湾又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你们是否想了解这首歌取名为《外婆的澎湖湾》的由来呢?”这样一连串的疑问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好地吸引过来,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审美渴求,这时再接着说:“你们想要知道的答案可都隐藏在这首歌里呢?你们想不想找到呢?”一下子又让学生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所需要学的歌曲里,进而引导了他们带着众多疑问去寻找音乐中美的所在。
二、审美感知能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
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否则我们就很难发现身边的美,也就不能好好地去享受生活了,所谓感知能力,就是指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感性理解的一种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就是只对审美的初步感性理解的过程,那么,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审美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被教学者们高度重视。比如在教唱《浏阳河》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搜集关于浏阳河的视频或者图片,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浏阳河》的创作背景: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诞生之初也只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50年的湖南土地改革之初,其创作者徐叔华某天在听到车轮碾压泥土时发出的咿呀声之时突然联想到丰收的景象,由此灵感大发,进而创作了流传百年的《浏阳河》,讲完之后便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浏阳河的视频或者图片,将浏阳河的景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再加上之前对浏阳河创造背景的讲述,使学生们可以对《浏阳河》这首歌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从而形成了审美感知。
三、审美想象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及模糊性,这就需要学生们有较强的想象能力,才能真正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美。想象是对已有知识的扩展与延伸,故而要想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必须要以一定的想象力为基础。例如在欣赏的《渔舟晚唱》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在保证教师相对安静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们闭上眼,然后播放这首歌,在学生们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用极为轻柔的声音慢慢讲解:“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时分,一位年迈的老伯站在一艘静止在湖中央的小木船上,他激昂地对着湖面歌唱,不为四周的一切所动,仿佛这天地间就只剩下他与他的山歌了,他的声音沙哑而动听,和蔼地微笑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们引导着学生慢慢地去感受音乐的美好,音乐中的情景也逐渐浮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之中,实现了对审美能力的升华。
四、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扩展
音乐不仅给予了学生们想象的空间,而还给了他们创造的自由,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师,不仅需要传输给学生们音乐知识,让他们感知和想象音乐的美,还要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创造能力,从而综合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让学生们欣赏完音乐之后还可以让他们思考一下那首歌曲的主题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或者还可以让学生们上台即兴表演。笔者曾经在教同学们《小红帽》这首歌的时候,先是教他们音符的发音,然后带着他们唱了一遍音符之后把歌词添上再带唱两到三遍。之后,随机点了几组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让他们享受到了音乐的乐趣,也锻炼到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对审美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形势之下,小学音乐教师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敷衍了事,而是要真正地去利用音乐这个资源更有效地去培养小学生们的音乐鉴赏水平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们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音乐天赋去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去发现音乐中的美、体验音乐的美,从而引导学生们去感知美、想象美、创造美,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这让学生们不仅心灵上得到净化,情感上得到抒发,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