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力军”

2015-05-30 14:40陈婧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7期
关键词:主力军高中数学应用

陈婧

【摘要】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参与对象,也是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的重要实施对象.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要有效利用主体特性,开展高效教学形式.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就高中生数学主体特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主体特性;应用

构建主义学说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丰富、严密的活动体系,教师、学生、课堂,是教学活动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构建要素,其各个要素在教学活动进程中展现了不同的教学功效.其中,学习对象处于整个教学进程的始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对象.学习对象是整个教学进程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教师教学,都要紧扣学习对象的学习技能和情感培养进行实践.课堂教学进程离不开学习对象个体,教者应深刻利用学习对象的主体特性,实施有力学习素养品质提升进步的教学,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进步,共同提升.鉴于上述认识,本人现谈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特性的运用.

一、利用学生主体能动特性,实施互动式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建要素,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具有显著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双边实践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单独讲解或学生独立探知等单边活动形式,已经不能实现学生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点内容、解析问题案例,其对象是学生群体,需要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深刻互动.教师利用高中生所具有的主体能动特性,组织和引导高中生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要求以及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进行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讨论、问答等双边活动,逐步传授教材知识要义、案例解析精髓.如“不等式的性质”知识点第三课时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师问生答的方式,引导学习对象能动学习,在讲解分析证明不等式过程,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向高中生设置“能不能把要证明的不等式作为结论,逐步去找出该不等式能够成立的充分条件呢?”、“如果现在所找的充分条件已经是成立的不等式时,说明了什么呢?”、“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呢?”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析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研究,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二、利用学生主体实践特性,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

许多学习对象在学习探知事物的进程中,都喜欢通过动手探究的形式,探索追求事物本质内涵.学生探知数学知识、探析数学案例的过程,包含了学生实践探究、思维辨析的实践活动.高中生在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点内涵、解析策略的过程中,融入了高中生亲身实践探索、思考分析的实践活动.高中数学教师应搭建高中生实践探究的活动平台,利用他们所具有的实践特性,实施探究式教学,要求高中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力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指导高中生开展动手实践,动脑探析等探究活动,让高中生在亲身实践的学习活动中,深刻认知数学知识点内涵以及知识点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同时,能够结合实践活动,实现对类型数学问题解题策略、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已知数列{an}符合2an+1=an+an+2,其中,n为正整数,如果他的前n项和为Sn,并且a3=10,a6=72.现在指导bn=1[]2an-30,试求出{bn}的前n项和的最小值”案例课解题过程中,教师利用高中生主体具有的实践特性,根据该案例设置意图以及解题要求,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案例解析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完成找出问题条件中存在哪些数学知识点以及条件关系的探知任务,学生探知指出:“问题条件中呈现的内容及要求,需要运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方面的知识点内容”.教师指导高中生根据解题要求,开展解析问题的推导思维活动,高中生找寻问题条件与解题要求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由问题条件可知,{an}是等差数列,通过等差数列的性质内容,可以求得an的值为4n-2,从而推导出bn=2n-31,从而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小值为-225”.学生完成书写解题过程的实践活动.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析归纳解题策略活动,并强调解题的关键点:“要注意对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合理利用”.

三、利用学生主体反思特性,实施评价式教学活动

高中生逐步养成了自我思考、自我辨析、自我提升的良好学习素养.学生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的表现以及在学习探知活动中的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进行科学阐述和实时点评,同时,还要学生主体本身进行深刻的自我检查和剖析,从而全面认知学习活动情况,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评价分析是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部分之一,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利用高中生主体所形成的辨析反思素养,在总结双边活动,评判学习效能等环节,开展评价式教学活动,组织和引导高中生对自身的学习活动效果以及解析问题效能等进行深刻的思考评析,展示其思考评判的观点和依据,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示,良好学习能力的有效形成.

如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案例讲解过程中,教师开展解题过程评价时,针对高中生解析中经常的混淆点的坐标和向量的坐标情况,利用高中生主体反思特性,要求高中生对自身或他人的解析问题过程进行思考和辨析,高中生通过对照分析、合作探析等活动,指出:“点的坐标可以确定有关向量的坐标,再通过计算向量的数量积”.教师引导其他高中生结合学生评析观点,再次评析学生阐述的解题观点活动,高中生从而认识到该问题解析的注意点以及方法策略,助推了高中生良好数学解析技能的提升.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生主体特性,并运用于教學活动进程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共进互赢.

【参考文献】

[1]张浩.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特性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

[2]嵇红梅.刍议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吉林教育,2010(2).

猜你喜欢
主力军高中数学应用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569亿!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成功出让23宗,国企成主力军!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