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云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具体的意思。虚词与实词相比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非常高,用法灵活多变,这就增加了学生得分的难度。
针对这种现状,尝试立足于苏教版必修教材一的文言文教学,探讨“而”字用法的六种推断法。姑且将它们命名为“六艺”,此“六艺”非彼“六艺”,它是指“句意分析法”、“原文推断法”、“句例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联想法”,还有解题中常用的“代入筛选法”。
艺一:句意分析法
句意分析法,就是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比如,在讲解《六国论》时可能会出现知识性的纰漏,将“二败而三胜”中的“而”错误地解释为转折关系,这就是因为根本没有考虑到理解句子应该有整体性。“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这是原句,“二败”“三胜”只是作者在陈述“五战”的战况,不讲胜负,不论主次,所以不能理解为转折关系,其实真正的转折在“洎牧以谗诛”这句。
再如,《师说》中的“小学而大遗”和《六国论》中的“二败而三胜”从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学生会习惯性地将“而”理解为并列关系。殊不知,整句话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既然是看不出他明智,那自然是“大遗”了,“小学而大遗”中的“而”只能理解为转折关系,重在强调“大遗”的危害。
艺二:原文推断法
比如,《劝学》一文的第二段有“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句话,其中“而”的用法的落实是这篇课文的重点。“终日而思”“顺风而呼”中的“而”落实为表修饰,学生容易接受,但“登高而招”“跂而望矣”中的“而”,解释起来就存在分歧了。如何让学生结合原文对“而”进行准确定位呢?可以这样解释:大家都明白,《劝学》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是想借助7句90个字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他与生俱来的不足之处,但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关键在于他善于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也就是说学习可以弥补人们身上的一些缺陷。为了将这个抽象的道理通俗化,作者从生活经历入手,列举独自思考、远望、招手、呼喊的例子,告诉人们向别人学习、踮起脚跟、登上高处、顺着风向是可以弥补学习的迷惘、身高不高、胳臂不长、声音不大的缺陷的。所以“登高而招”中的“而”不能理解为先登上高处再招手,“跂而望矣”不能理解为踮起脚跟后再远望,只有解释为修饰关系才是最佳选择,才能以论据的身份更充分地证明“善假于物也”的分论点。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准确定位字词句意的最佳途径,断章取义,实不可取。
艺三:句例推断法
“而”作为常见虚词,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的包含“而”的句子,阅读考试时就可以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陌生虚词的用法。
比如,读到《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一句,不由自主就会想到《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开篇语“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一句。关于“沐浴而朝”一句,注解是这样标注的:沐浴指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里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沐浴,表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孔子先沐浴后上朝觐见表明他对这件事情的重视,显然“而”应该作为承接关系讲。“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在格式上和“沐浴而朝”相似,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始则“愀然”,继而“正襟危坐”,最后诘问。前后行为动作的承接连贯,表明了苏子在听到悲凉箫声后的一系列变化,“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中的“而”,解释为表承接关系是顺理成章的事。
艺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对应,抓住这点,可以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至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就是结构推断法。
比如,《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句中有两个“而”字,前后两个“而”字的用法不同但有关联。“博学”是指广泛地学习,“日参省乎己”是指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博学”是人对外界人事的主动接受,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做学问,都在它的统揽范围内;“参省乎己”是人对自我的省视,是在“博学”基础上的查漏补缺、自我批评环节,所以“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解释为递进关系,参省己远远高于博学之人。关于“知明而行无过矣”,可以这样推断,“博学”之人便可以做到“知明”(智慧明达),“参省乎己”就会“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递进关系决定了“知明而行无过”的承接关系。根据句子中词语的前后对应关系推断虚词的用法,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推断法。
艺五:成语联想法
成语绝大多数都来自古诗文,因此许多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比如,《赤壁赋》中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句,是苏子与客快乐的外显,但“羽化而登仙”中“而”的用法的解读却拿捏不准。从探究而言,可以使用成语联想法。“羽化登仙”是人们熟知的成语,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羽化”的解释是“古人认为仙人能飞升变化,因此把成仙叫做羽化”;网络课堂关于“羽化”的解释是“长出羽翼飞离尘世,登上了仙境”;课本注解是“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汇总三种关于“羽化”的解释,不难看出,“羽化”和“登仙”应该是同一回事,“羽化”用形象的说法对“登仙”进行修饰限定,所以“羽化而登仙”中的“而”应该是修饰关系。
艺六:代入筛选法
代入筛选法是一种适用于所有虚词的解题方法,它既省时,又省力。这种方法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阅读时如果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就可以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中理解,挑选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胸有成“竹”,将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烂于心。
另一种是:现今高考语文试卷对虚词的考查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四句课外句子,四句课内句子,两两搭对。解题时,首先需要准确解释课内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将答案代入课外句子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说得通的都是正确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课本典型句子的虚词用法,熟练准确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