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堂改革的推进,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已进入我国的中小学学校,电教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信息传递快、形象直观逼真、运动变化灵活等特点。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使用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课堂容量大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再只死啃书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入情动情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从学生这个特点出发,可以运用录音灯、电脑、电视、录像等电教媒体手段创设课堂情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恰当地选用好的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生动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优势,能够渲染与该图示相应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如在教八年级“大战风车”一节课中,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因为他憎恨骑士制度和美化这一制度的骑士文学。他要唤醒人们不再吸食这种麻醉人们的鸦片,从脱离现实的梦幻中解脱出来,他在《堂吉诃德》自序里斩钉截铁地宣称,这部书的创作意图就是“要把骑士文学的万恶地盘完全捣毁”,“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
《堂吉诃德》同时又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通过堂吉诃德主仆在西班牙大地游侠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地反映了16、17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生活现实。在展示本图示内容相同时,我作定格处理,教师提出有关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并回答,即播放—训练—再播放—再训练的方法。把录像片连续地放给学生看,在他们的脑海里就构成了一个连续、完整的故事情节,加深了学生对图示的理解。最后再利用静音的形式边放录像边让学生试讲。力求做到语句通顺、完整,意思连贯。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由表达,能从根本上唤起学生的表达意识,激活其想象力,让课堂教学情境尽量地接近于学生的实际行动。
二、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电教手段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中能目视千里,耳听八方。可看到“铸剑”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最初读起只是语言晦涩颇有些古怪的神话,眉间尺与楚王还有“黑的人”的头之战,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许多奇异的幻彩。为父复仇而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不复听说。而“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负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其极具先锋的艺术内涵仍恩泽此后的众多作家。 简单的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随着“黑的人”的出现逐步步入复杂的旋涡中。这些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以浓厚的兴趣、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如沐春风、乐此不疲,达到“入迷”的境界,使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化、情感化,提高教学效果。这样,通过电教媒体和巧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便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学得好,教师更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施展在课堂上,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三、运用电教,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中,教师常常觉得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电教手段形、色、声、动感的优势,对其进行有效的突破。
四、运用电教媒体应当注意的问题
运用电教媒体教学毕竟还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并非万能。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怎样扬长避短,最大可能地利用好电教媒体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在运用电教媒体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提高对电教媒体驾驭和运用能力,掌握运用媒体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合的方法。首先应当熟悉电教媒体的性能、使用,注意熟练操作方法。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在讲“铸剑”这节课时,幻灯片错乱,弄得笔者手足无措,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
第二,要创造性地使用、制作电教媒体和图片资料。怎样上好一节语文电教课,确实有很多准备工作在备课时进行落实,同时,我们教师还应当要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