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途径

2015-05-30 10:48孟国忠
大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大学生

孟国忠

[摘 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同国家能否繁荣富强、民族能否崛起、社会能否进步有着直接联系。正确把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努力拓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31-03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不断多元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的趋势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1]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感作为道德行为的立足点,对于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社会公民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机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具有实效性和时代性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使之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一)责任感的内涵

责任感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被社会所普遍认可且要履行对其相应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道德品质和自觉行为,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统一。班杜拉等认为,责任感是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能在此基础上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就人的本质而言,责任感是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体现,其中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正确或不能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他的自律性就不会很强,对他人和社会就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能与社会需要相接近,其内驱的动力也就越大,社会责任感也就越强,道德和自律水平也就越高,也就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并体现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古罗马西塞罗曾经说过:“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知识结构丰富、思维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应具有一般公民所应有的普遍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外,还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更加丰富。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分为对自我的责任感与对他人和客观事物的责任感。其中对他人和客观事物的责任感是在对自我责任感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才有可能对社会和家庭负责任。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能够正确认识并评价自我,珍惜生命,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其次,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做人的起点。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优秀大学生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完善人格,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第三,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大学是人生求知过程的重要阶段,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好学,执着追求,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类活动,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最后,大学生还要学会对自己的一生负责,确立合理的人生规划目标,学会求知,学会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对他人和客观事物的责任感,其内容也极为丰富。如果一个人自对自己负责,只是做到“独善其身”,凡事只为自己着想,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道德水平高尚的人,一个对他人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懂得尊敬长辈,感恩父母,不啃老,不做未富先懒之人。其次要学会尊重他人,不妨碍别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体现的就是人际交往中“不强加于人”的重要原则。第三,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社会负责,奉献社会;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要热爱集体,关心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肩负起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神圣使命。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组成部分,是未来引领时代潮流和倡导主流价值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同国家能否繁荣富强、民族能否崛起、社会能否进步有着直接联系。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有较强的责任感,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在思想素质及社会责任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少部分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集体观念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做到以他人和集体利益为重,缺乏“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少数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表现为知行脱节,践行能力差,诚信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等较弱。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

1.社会转型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主要指社会结构的系统性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中国社会的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不同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变化。我国开始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以来,对推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个人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基础还比较弱,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确立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强调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这种利益驱动的机制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个人利益为先、强调自我的观念,以自己的利益为自身行为的成败标准和出发点。[3]这些观念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此外,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百般的呵护,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更容易出现责任感淡化的状况。

2.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推波助澜

毋庸置疑,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学校和家庭。一方面,大众传媒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拓展思维、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部分大众传媒在为大众带来快捷、便利的信息的同时,在价值观上还存在责任感不强的问题,甚至是一些错误的导向。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加上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倾向,使得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而大学生本身自制力不足、自律性不强,更容易受到传媒煽起的不正之风的影响,容易在责任感的认同和责任行为的选择上产生偏差,甚至影响到接受多年教育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使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认知,进而影响其世界观的构建。[4]

3.高校在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合力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不断丰富,再加上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社会、家庭、学校都应该重视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及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实践,身体力行,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当前社会、家庭和高校三方的教育合力还未真正形成,且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创新并不多,多数是沿用一些老办法或者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来做,这使原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工作演变成了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教育为主的德育过程,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非常有限。因此,高校在德育建设方面,尤其是在社会责任感的建设方面,要推陈出新、举一反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做到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认真落实贯彻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引领社会、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基本阵地

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要强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即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履行社会责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科知识点和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剖析,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思想觉悟,懂得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不断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课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课程内容既要有稳定性、连续性的内容,又要随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现实情况的改变而不断更新、不断变化,增加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新内容。[5]二是上课方法要加以改变。要改变教师乏味空洞的说教,要坚持正面灌输与多途径对话、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三是教学评价要加以改变。要改传统应试教育的考试为素质教育的考评,改传统的一元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多元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让课堂教育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阵地。

(二)社会实践是强化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平台

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要强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即强调实践在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补充,以此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性。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指出:“千万不要干巴巴的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让他们懂得你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找到了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可以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最好“标示物”。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同时有助于自身对社会以及国家的理解,认识到我国改革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可以多引导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把社会实践活动建成可持续性的社会性学生实践课程,根据大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长效的实践活动基地,制定多种实践方案,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要求,从而提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

(三)校园文化是推动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要重视社会责任文化氛围的营造。这种环境与氛围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效果往往比单纯的课堂教育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要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与教学的全部过程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大学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软性功能,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首先,学校要从注重教师的行为开始,从建设、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开始,通过具体的课程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次,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深入挖掘校风、教风、学风中的包含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不断加强对校训的宣传教育,使校训入心、入脑,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再次,制度建设中也要体现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责任,确保把社会责任感的提高这一目的落到实处。此外,在科技创新或者奖助学金评比活动中,都可以加入社会责任感相关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推进校园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

(四)网络通讯是促进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宣传载体的运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责任感培养提供了便利,如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既打破了学生之间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又拓展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新途径。高校要正视手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影响并加以正确引导,通过发布手机短信、建立微信平台等方式,及时将重大国家政策、事件及学校热点事件传递给学生。如近些年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老人摔倒无人扶的现象,学校可以多参考一些官方的新闻报道,将事实正确地传播到学生手中,而不是以讹传讹,误导学生的价值观。此外,高校可以建设社会责任感教育主题网站,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避免单纯的说教形式。也可以在该网站上举办一些小活动、小比赛,并加入讨论的功能,激发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这一话题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讨论中逐步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最终有效地提高自我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道路上,我们做得越多,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越近。在大学生中广泛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文化理论培养,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及法治观念,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进行独立思考,通过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养成负责任的态度,通过承担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一种完善培养机制的形成、成熟到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和总结,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效果。

[ 注 释 ]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 [EB / OL].http://www.china.com.cn / policy / txt / 2010-03 / 01 / content_19492625_3.htm.

[2] 教育部.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发布[EB / OL]. http://www. jyb. cn / high / gdjyxw / 201405 / t20140526_583101.html.

[3] 汪凤炎.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张宇鑫.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双轨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76-80.

[5] 郝潞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35-38.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