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亮
安徽省宣城市北郊的敬亭山,平均海拔不过一二百米,最高峰也只有317米,严格来说,敬亭山连山的资格都没有,顶多只能算丘陵。就是这样一座其貌不扬的小山,却因为历史上两位重量级诗人的情有独钟而名重海内。
第一次把敬亭山写进中国文学史的人是南朝诗人谢朓。最终使敬亭山扬名的人,为唐代大诗人李白。
天宝十二载,也即公元753年,李白政治上不得志,带着极度烦闷的心情在山东盘桓,突然接到时任宣城长史的从弟李昭的邀请信,信中说:“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路之丰。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来江左。六朝文物,葬于斯邑。至今余风犹存,闾巷之间,吟咏不辍……”尤其在信尾写道:“弟佐此郡,政清且闲,每登高斋,时游敬亭,临风怀谢之章,舍兄其谁?”深深打动了李白,把他的心灵撩拨得酥痒难耐。李白把信反复看了几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朗声发出“喜从天降”“天助我也”。特别是听说自己最仰慕的大诗人谢朓的遗迹尚存后怦然心动,恨不得插上翅膀立马飞去。李昭如此热情、真诚,生活上完全可以依靠,又兼宣城是繁庶之地,实在是个理想的好去处。于是,他迅速予以回信,决定先只身前往,随后再搬迁家小。
李白日夜兼程,水陆并进,但山东离宣城路途遥远,特别是在当时不通马路、没有任何现代化的交通设施的情况下,想短期内抵达是不可能的。李白加紧赶路无意停歇,时至中秋才渡过长江。为了表达这种迫切的心情和愿望,至宣城和李昭相聚后作诗一首:“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
就这样,李白在宣城敬亭山脚下“筑室而居”,定居了下来。在李昭的陪同下,李白漫游宣城各地名胜,结交地方豪绅名流,所到之处都赋诗抒怀,讴歌酬唱。尽管如此,李白第一次在宣城居住的时间并不太长,不足一年,原因是他的从弟李昭不久被调走,调到别的地方做官去了。无奈,他只好带着家人投奔时任当涂县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并且在那觅地建房,长期居住。但是,奇怪的是在以后的岁月里,李白常来宣城。据不完全统计,八年里一共来了七次,而每次来宣城都要上敬亭山,并且逗留的时间都不是太短。敬亭山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丘陵吗?再好玩,游一次也就够了,值得反复游吗?皖南那么多名山胜川,他不去漫游或浅游辄止,偏偏独钟敬亭山,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敬亭山有谢朓遗迹,值得他去瞻仰、凭吊,那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崇拜谢朓,“一生低首谢宣城”,这从他的许多诗文中都能发现,如: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在《云仙杂记》中又云:“恨不揣谢朓惊人诗句来,搔首一问青天耳。”等等。但是,上一次敬亭山,凭吊一次也就够了,最多两次、三次吧。何况第一次他就居住在敬亭山脚下,经常上敬亭山,更何况他离开宣城移至当涂后路途较远,诸多不便呢?难道另有隐情,尚有什么割舍不下的人?对,正是如此。这个人就是他日思夜想,后来入住敬亭山翠云庵的道姑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是哪一年上敬亭山的?
公元753年,李白应邀第一次来宣城时,玉真公主尚在京城长安。后来,当她打听到李白已离开山东去了宣城时,就散去财产辞掉公主名号,不顾一切地向宣城奔来,遗憾的是长安离宣城太远,达迢迢数千里。当她跋山涉水、吃尽千辛万苦地赶到时,李白已举家搬至当涂了。两人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时间为公元754年夏。无奈,玉真公主只好一边在宣城敬亭山住下,一边差人往当涂告知。这就是李白第一次至宣城敬亭山时没有碰到她提到她的缘故。
玉真公主与李白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愿意作出如此非凡的举动和巨大的牺牲?说来话长。
玉真公主名叫持盈,生于公元692年,比李白大9岁,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由于母亲年轻时遭遇不测,很小的时候她就失去了母爱。玉真公主在宫廷里一天天地长大,长到20岁时,突然向父皇唐睿宗提出出宫做女道士,父皇乍一听感到吃惊,当然不同意了。怎么办?一向办事果敢聪明伶俐的持盈忽然想出了一个“绝招”:为“母亲祈福”。这一招果然灵验,唐睿宗想起妻子死得好惨、好可怜,孤魂野鬼的,的确需要超度时,就答应了女儿的请求。不仅如此,甚至还为女儿的孝心所感动。殊不知,持盈出宫做女道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呢!于是便令长安附近的大批农民放下农事,为要出宫做女道士的女儿造观。道观造得高大巍峨、十分壮观,俨然是一座女子宫殿。不久,玉真公主就和一些退下来的宫女住了进去。公主的服侍用餐,依然按照皇家的待遇,甚至更高。后人有诗赞曰:“知有持盈玉叶冠,剪云裁月照人寒。”每到清风朗月之夜,道观里都要传出笙磬的清音,歌舞女郎们不时地上演着一幕幕仙游的人间戏剧。人们不禁要问,玉真公主年纪轻轻的做女道士干么?为何不结婚嫁人?原因是,结婚嫁人就要受人管,生活不自由,她在皇宫里自由散漫惯了,哪能受得了这份约束?加之,唐朝是个开放的时代,两性关系相对比较宽松、自由。因此,与其说玉真公主出宫是为了做女道士,毋宁说是为了浪漫风流,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玉真公主的住处很多,像什么玉真观、安园观、山居、别馆之类的,私生活非常丰富多彩。李白结婚不久到长安谋求仕途时,曾住在玉真公主的别馆里,和玉真公主感情很深。这位出生在中亚细亚的富商公子,相貌、性格与中原人有着很大的差别,长相英伟、谈吐豪爽、酒量过人,凡见过他的人,不论男女,都会被他迷倒。他自称是“太白金星”投胎转世,生性豪放,洒脱不羁。因此深得玉真公主的喜爱与倾慕。
李白住在玉真公主的别馆里,一次遇到了一位姓张的驸马,本指望他到皇帝面前说句好话予以引见,岂料这位驸马居心叵测,不知在皇帝那儿说了些什么,皇帝反而不理他了。无奈,李白只有悻悻地返回老家。但他与玉真公主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天宝元年,也即公元742年,经玉真公主力荐,唐玄宗同意召李白入宫。李白得到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星夜从南陵启程,并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一首,其中末尾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几乎道尽了他当时得意自负的心理,踌躇满志的形象跃然纸上、淋漓尽致。
李白进宫后起初为唐玄宗所器重,封他为翰林学士,并且亲自拿调羹给他夹菜。但是他有两个弱点,为仕途之大忌:一是贪杯,好饮酒,酒瘾很大。餐餐要喝,整天喝得云笼雾罩、昏天黑地,“天子呼尔不上船”;二是狂傲,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同僚之间,他看不惯别人,别人也看不惯他,导致宰相李林甫等大臣不断进谗言,另外又得罪了宦官高力士。于是不到三年,他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为此,玉真公主很生气,愤怒地对唐玄宗说:“那就将我的公主名号也去掉吧,包括封邑中的财赋,通通去掉。”唐玄宗开始不同意,但玉真公主还是坚决地散去财产、辞掉了公主的名号。天宝十三载,也即公元754年,听说李白因从弟之邀落户在安徽宣城,玉真公主就离开京城,千里迢迢予以前往……
李白得知玉真公主抵达宣城敬亭山,并且入住翠云庵时,又惊又喜。惊的是她居然不顾千山相隔万水相阻追了过来,喜的是玉真公主一路上毫发未损、安然无恙。梦中的人啊,你可曾好?是否已变样?于是他收拾好行李,告别妻儿,速速从当涂赶了过来。这是李白第二次来宣城敬亭山,时间为公元754年夏末。不同的是,第一次来宣城敬亭山是受从弟李昭之邀,瞻仰和凭吊的是谢公的遗迹;第二次来宣城敬亭山是受玉真公主之请,探望和拜会的是他日思夜想的梦中情人。此时的李白53岁,而玉真公主已62岁,都已是年过半百的垂垂长者。
李白与玉真公主见面后非常激动,久别重逢,热泪盈眶,两双颤抖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回想在京城长安相聚甚欢的日子,禁不住热烈拥抱,泪流满面。李白第一次进京入住玉真公主的别馆为公元730年,那时他29岁,玉真公主38岁,一个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一个金枝玉叶、月貌花容、妩媚多姿。才子佳人在那个年代十分时兴,堪称绝配。为了表达对公主的爱慕之情,李白曾写过一首《玉真仙人词》予以赞之:“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歘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十二年之后,李白再次进京入住玉真公主的别馆时,已步入仕途为唐玄宗所用,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不过三年又和玉真公主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又十年过去了,十年中两人云山阻隔、天各一方,虽时有鸿雁传书、佳品互赠,但终究未曾谋面、相欢一时,其间包含着多少深情的凝望和不竭的相思啊!因此,今日相聚甚感意外,实乃天意,怎不令李白万分激动、诗兴勃发:“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李白不愧为情种,诗中抒发了多少动人的感慨,表达了多少真挚的情意啊!
此后,李白几乎每年都要来宣城敬亭山,与其说是游历,不如说是看望玉真公主。这位浪漫的大诗人,走到哪里诗就写到哪里,在宣城共留下了82首优美的诗歌,其中有关敬亭山的诗歌就有21首。一部厚厚的《唐诗鉴赏辞典》收集了110首李白的诗歌,而有关抒写宣城和敬亭山的诗歌居然占了6首,如:《送友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秋登宣城谢朓楼》《谢公亭》等,尤以《独坐敬亭山》最为经典。敬亭山又一次被推进中国文学史的高峰。
历代文人墨客、雅士名流从此慕名而至,诗文辞赋,颂扬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