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俊
【摘 要】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新课程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实用教案。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 精细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7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就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就会遭到失败。政治老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政治课上好。因此,无论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学新兵,无论是讲新课,还是讲熟课,都十分重视备课,把备课看成是上好政治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
新课程改革呼吁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及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①
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提醒着我们: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该怎样组织课堂、才能使政治课堂精彩而充满活力?
我国著名教师黄爱华老师曾这样说“要想课堂精彩深沉,课前必须精心预测”。②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主体,课堂是学堂。那么,课堂就不是教师能掌控的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备课习惯,精细备课。
一、研读教材、备深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资源,是教育的客体。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首先应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思想体系,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其次要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取舍,巧妙地调整组合,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程序设计;再次,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别化的加工和创造,敢于把自己独特的见解、个人的学识、社会的经验以及时代发展的特点融入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发展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备透学生,把握学情。
在備教材的同时,还应该备学生的学情。备学生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地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度与广度,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了解学生要学习什么、得到什么,从而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的目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设计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须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
总之,学生智商、情商等因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和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掌握方法,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剖析自我,发扬自我。
教师备课还要备自己。备自己, 有四层含义:
一是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身在文化素养、科学知识、人格魅力上有足够的品位、能力和感召力。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的积淀,科学知识需要刻苦的汲取,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人格魅力,教师的情感立场、理想精神、敬业态度、超功利的道德品格、负重前行的超常意志,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有很深的影响力,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的认识特点、 情感特点、意志特点,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以及不同等层次的能力特点,这一切都必须要在备课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三是教师备课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要做到有机结合,和谐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靠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了。
四是根据能力大小和自己在某一个教学阶段的侧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新教师通过设计详案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体系,积累教学的经验;开展教科研课题实验的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满足实验要求的特色教案。再如,对某一教学环节还不够上水平的教师,可着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上采用多种设计方案。
四、预设教学活动,促进课堂生成。
备课中的读深读透,赋予了政治教师深度把握文本内涵的能力。然而,仅有这样的能力,还不足以实现课堂的精彩,备课中的“深入”还必须借助“浅出”的方式,建立起学生和文本间的对话。政治教师必须在备课中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预设出既生动有趣、又贴近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生命在富有温度、广度、深度的学习活动中健康成长。
新课程强调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打造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不管是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还是在新课程改革中,都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
(三)编写导学案,制定课堂教学总纲。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③ 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目的?近年来,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为我们找到了借鉴之路,那就是编写高质、实用的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编写导学案时,除了要深入研究教材外,还有如下要求:
1、紧扣学习目标,落实学习目标。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然后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测验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
2、分层学习,重视差异。编写导学案时,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要把知识转化为导学问题、探究问题,把问题按阶梯式由易到难呈现出来,设计问题时:第一,要能啟发学生积极思维;第二,不宜过多的细碎;第三,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思考;第四,设计的问题或知识点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以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3、学法指导,渗入其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如何有效预习、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是理智与情感滤化后的结晶,是一种转化、一种升华、一种超越。教师在备课时,应以《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标准》源于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以及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④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指导为重点,结合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实用教案。
【参考文献】
①选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72页
②选自叶澜《新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实践重建之一—课堂教学改革。
③选自黄爱华《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④《政治课程标准》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