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不全在父亲

2015-05-30 18:42刘超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物分析方仲永责任

刘超

摘 要: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不仅在于他贪财短视的父亲,更在于他生活的环境,自我的迷失,众人的无视最终让神童之光逐渐暗淡。

关键词:初中课文;人物分析;方仲永;神童消失的原因

在《伤仲永》这篇课文里,王安石为什么要伤仲永?《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明确的解答:因为方仲永“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以致最终“泯然众人矣”。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罪于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

不错,“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固然是他父亲的责任,但因此能说仲永本人及其周围的人就没有责任了吗?

在由天资非凡的小神童到最终“泯然众人矣”的这十多年里,方仲永是不应该成为父亲手里任意摆布的木偶的。因为他不是一般普通的小孩子,他首先是一个天资非凡聪明过人的小神童。他既然五岁时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具写下主旨明确的诗句,那么他同样也会有哭着向父母要求读书的行为举动,可是他却丝毫没有向父母提出读书的要求。

当父亲拉着他“环谒于邑人”“指物作诗”时,他也应该“见多识广”地向父亲提出上学读书的要求。

如果说五六岁的小孩尚小,还不知道或意识不到读书的必要和重要性,那么当方仲永长到十二三岁时,特别是“指物作诗”渐不如从前时,仲永他这时也应该意识到读书的必要和重要了。然而他竟然却在这十多年里,一直都是听从父亲的摆布,从不向父母提出“受之于人”的读书要求。或许曾提出过却没得到允许吧。要是仲永要求读书的态度十分坚决,即便父亲不同意,仲永也应以------“不再作诗”——罢作的方式来尽力争取。

之所以这么来要求仲永,是因为他并非一般的小孩子。他最终“泯然众人矣”是不能说他没有责任的。

仲永五岁时就能写出被秀才们评说为“文理皆有可观”的诗句并产生了轰动性的社会效应——“邑人奇之”。可邑人们除了满足一己之私——花钱求仲永作诗之外,谁也没有去提醒仲永之父应该让仲永去上学读书。相反,邑人的“乞诗”方式越发迎合了仲永之父 “利其然”的心理,越发坚定了仲永之父“不使学”的决心。

如果说邑人对仲永上学读书漠不关心那是因为没有读书不知读书的道理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那些秀才们而且是读过仲永诗作的秀才们就确实有些不可原谅了。他们看到“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明明知道像这样长此下去是不利于仲永健康成长的,仲永的神童之光迟早是会慢慢暗淡的,可秀才们就是不向仲永之父讲明这些道理,让仲永之父不再“利其然”了。说到这里,似乎作者王安石也难脱干系了。当年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令其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时,怎么就不向其父提出自己对仲永的想法和建议呢?也许为官的王安石的一番话语对仲永之父是相当有份量有说服力的,也许此时让仲永上学读书还不会导致他 “泯然众人矣”,也许还来得及让仲永的天才之星继续发光发亮。

总之,仲永落得“泯然众人矣”的可悲可叹的结局,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仲永“受于人者不至”,也在于周围的人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呵护仲永这位极为难得的小天才,小神童。

猜你喜欢
人物分析方仲永责任
伤仲永
不幸的方仲永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形象分析
不幸的方仲永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