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词汇意义构建的认知语境研究

2015-05-30 15:42周志远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认知语境

摘 要:词汇意义的构建离不开认知语境的干预,而认知语境的构成要素则是本研究的重点,通过认知语境的分类,梳理出认知语境的要素。在分类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认知语境的两大作用:语义制约和语义创造。

关键词:语境;认知;词汇意义

1.引言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研究的先驱Frege(1960)认为,“一个词只有在特定的句子中才有意义”。这无异于说:对词汇意义的确定,要根据一个词在一个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与什么样的指称有关等语境条件来回答。他将语词意义与其赖以出现的句子之中的言内语境本质地联系在了一起,为后来对语境与意义关系的系统研究留下了探索空间。在其他哲学家如摩尔、奥斯汀、维特根斯坦,以及在当代语用分析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格赖斯、塞尔等人看来,理解一个词就是理解它如何能被用在一个句子中。

对于语境在词汇学习中起着多大作用一直是外语界的热议话题。我们有必要搞清楚“语境”到底是什么。国内外有许多专家研究过语境。Halliday(1977,1978)从功能角度发展了Malinowski1923年提出,后来又经过Firth详细阐述的语境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从三个特点:域(field)、旨(tenor)、式(mode)进行了抽象定义。Brown和Yule(1983)对物质语境和互文语境进行了区分。胡壮麟(1994)将语境分成三种类型:语言、情景、文化。然而,它们的研究者都似乎缺失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认知。离开了认知就谈不上真正的语境了。换句话说,语境从本质上来说是认知的。

2.从传统语境观到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观

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包罗万象,涉及具体语篇的上下文、时间、话题、说话方式、人际关系、人对世界的知识、人际间的相互了解、文化社会等。从认知语言学的视域看,传统语境观的缺陷在于:它不能客观地反映语言使用时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实际上,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意义都来自人们的自身体验(Lakoff & Johnson,1980; Lakoff & Turner,1989; Gibbs,1994; Gibbs & Tendahl,2006)。话语理解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语篇的语境,因为语言使用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这种语用要素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熊学亮,1999)。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很多语言学家把客观世界中种种制约话语的因素定格在人的认知的前提之下,让主观的认知统揽全局,把语境对话语的制约看成是与交际者的智力、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的语境因素只有通过认知的过滤才能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产生作用,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具体到英语学习过程,学习者主要利用句子语境和字面意义翻译法进行认知语境加工,其次是利用背景知识和母语背景知识;此外,学习者还利用猜测、心理意象以及句法分析等策略进行语境加工(徐知媛,王小璐,2014)。传统语境与认知语境概念的根本区别:传统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的语境,一般说来是事前固定的,理解话语靠的是语言的解码。而认知语境概念认为理解话语要看语境,而语境同样要在语用的一般原则下形成假设,通过心理认知的过程,形成新的语境,从而揭示话语明说的内容和暗含的内容。

3.认知语境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认知语境包括物理语境和心理语境(认知处理),物理语境物理语境由“主体”、“对象”、“时间”、“场景”和“话题”五个因素构成。吕叔湘曾经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意义也不一样,老师说“我去上课”,是去讲课,学生说“我去上课”是去听课;大夫说“我去看病”是给人看病,病人说“我去看病”是去让人给他/她看病(吕叔湘,1999)。格莱斯所提出的合作原则所依赖的语境更多的是现场语境或物理语境,见图1。

而认知语境所涵盖的范围更大、涵盖面更广、视野更宽,尤其是认知语境所包括的人的认知能力部分是过去的任何语境理论所没有涉及的。它既是对物理语境的感知,而且还是内化在大脑中的知识体系。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词汇意义不仅仅来自于语言本身中的语境,而且来自更大的语境:人类的认知活动—意义建构与意义理解。认知语言学家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在词汇意义上面有达成的默契:他们都否认语言形式的意义本身构成独立存在的实体(赵彦春,2003)。不过,在结构主义者看来,语境依赖性指的是语言系统内符号之间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就是说,语境存在于语言之内。而在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意义确定在于语言体系之外的。意义本身是认知结构,嵌入于知识与信仰形式之内。Taylor曾经说过,任何语言表达式的理解,即便是最庸俗的表达式都需要相关百科知识的激活。言外之意是,对意义的把握是涉及一个庞大的认知体系。既然是体系,语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其诸多构成因素同样具有相应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内部诸多因素之间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类似于原子构造般的-有稳定的核心因素,也有较自由的外围因素。二是其外部同语用学研究的另外两大要素-话语实体和语用主体互相交叉渗透,互相交换能量,从而不断产生新的语境因素。注意到语境的这种结构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王建华,2002)。内部核心语境构成的因素和外围语境构成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搭建了认知语境。所谓核心构成因素是指在现实交际中与语用过程同现的、并与之伴随始终的种种因素,它们相当的稳定,与语用交际密不可分。常见的有:时间、地点、场合、境况、话题、事件、目的、对象等不可少的现场语境因素;另外,还有社会心理、时代环境、民族习俗、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等。因为任何语用交际都在它们的影响之下进行,语用的成功与否,同它们密不可分。语境的外围构成因素主要指在语用交际中出现的一些带有临时性质的因素,如交际者的身势、体态、关系、情绪,语用的语体、风格等。同核心因素相比较,这些因素或不是伴随始终的,而是可选择的;或不是必有的,而是可缺的; 或出现频率不很高,或性质和功能不太稳定,更多的带有临时的、自由的色彩。

基于上述相关描述,认知语境观的认知模型可以通过下面的模型来解释,见图2。

语境的功能是相互交叉渗透的,语境功能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一是语境本身的显隐程度、关联程度。语境的表现形式是外显和内隐。言内语境和物理语境对话语的影响是直接的,其功能的实现处于优先的顺序。社会文化语境、心理语境是内隐的,有的时候是难以顺利实现的。主体的语用能力、认知能力越强,生成语境的本领越大,语境功能难以发挥的可能性也越大。搜索语境的最佳关联能力是语境功能实现的关键。比如下面一则幽默文字利用Lie(躺)和lie(撒谎)形成的有趣语境:

Father(reprovingly):“Do you know what happens to liars when they die?”

Johnny: “Yes,sir,they lie still.”

这个“lie“大大加强了语境效果。再如:

If you do not learn a craft when you are young,you will have to earn your living by craft when you grow up.(你如果不趁年轻好好学点手艺,长大后就只有靠欺骗过日子了。)

尽管认知语境非常复杂,但是还是有章可循的。随着人类认知和视域的不断加深和拓宽,认知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作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所以,随着交际的深入,语境的稳定性、外显性、共同性以及制约性不断往动态性、内隐性、差异性以及生成性发展,两者之间的互动推动语言交际向纵深方向发展。

4.认知语境的作用

4.1 认知语境对语义的制约作用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是由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构成。语言形式往往是静态的,语言意义的生成是动态的。用有限的语言形式来表示无限的语言意义,必然会出现以相同的形式来表示不同意义的现象而产生歧义。许多持模块论的语言学专家把话语理解分为解码和语用推理两个阶段,认为语境的作用是在对字面意义认知的基础之上。这个观点的问题在于:字面意义并不一定都能被读者所认知,即便如此,语言的多义性就决定了语境从交际一开始便产生了干预。所以语言意义与语言形式有时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而又统一在一起。语言的多义性为歧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语法的多层次则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消除歧义、确认指称必须借助认知语境加以解决,词汇的歧义往往是词汇的多义性以及语法结构的不确定性所产生。例如:

(1)Mary looked very hard(玛丽看上去非常努力/非常严厉/非常艰难。)

这一例句中的“hard”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解释为“努力”,也可以解释为“严厉”,还可以解释为“艰难”,具体指的是什么,完全需要依靠实际的认知语境才能确定。

(2)College demands change. (大学要求改革/大学的要求变了。)

很明显,例句中的demands既可理解为动词,也可理解为名词。change同样如此。于是此句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意思:(1)大学要求改革。demands是动词,change是名词。(2)大学的要求改变了。demands是名词,change是动词。再如:

A: Bob doesnt seem to have girlfriend these days.

B: Hes been driving to Newcastle every weekend.

B的回答在不同语境下可解释为:

(1) Bob有女友在Newcastle,他每周末都去看她。

(2) Bob周末在Newcastle公务繁忙或者有许多应酬或消遣,不需要找女友。

不难发现,歧义是把一个语言单元孤立起来看时才会产生的,只要把它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歧义才不存在。语言的使用与特定的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语言的交际功能只有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才能实现。

4.2 认知语境对语义的创造性作用

词汇语义尽管存在字面意义或者词典意义,但是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其意义往往带有不确定性,会出现新的意义、新的所指。归其原因就在于语境的因素。语境不仅仅制约歧义,还能给词汇语义提供创造性的临时意义。比如“The graying of Australia has produced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provision of retirement housing”。“gray 的本义是“灰白色的”。这里作者用“gray”暗指“澳大利亚的人口老龄化倾向”。这个新的意义是 “gray” 一词本身所不具备的基本义。正是特定的语境使 “gray”一词获得了这一临时含义。脱离了这个特定的语境,“gray” 就不可能是这一含义。再如: I was shocked at his sexist attitude and told him that I was in love with Pandora because of her brains and compassion for lesser mortals. My father gave a nasty laugh and said,“Oh yeah!And if Pandora was as ugly as sin,you wouldnt have noticed her bloody IQ and bleeding heart in the first place.”

这是在一次父子谈心时,儿子向父亲透露自己之所以爱上女同学Pandora,是因为她聪颖过人,且富有同情心。而父亲却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儿子是受她美貌的吸引,便对儿子讽刺道,“Oh yeah”显然是一个反语Irony。翻译时应考虑保留这一反语的讥讽语气,但如果照字面直译为“确实是”并不足以传达出yeah所带的强烈情绪色彩。因而根据Oh yeah在这一语境里的实际内涵及篇章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这里应该理解为为:“父亲冷笑一声说:‘说得倒好听! 要是潘多拉是个丑八怪,你会看上她的那个智商和软心肠吗”?

理解交际的基础是共有的认知环境,有利于我们正确审视语言交际的性质;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通过语境知识对事物间关系进行理解的情况很普遍,有时候甚至完全依靠“意会”而不是“言传”来完成理解。这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作用:

总之,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由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吕叔湘,1982)。

5. 结语

学习者的阅历越丰富,心理联想也就越丰富,认知努力也随之越强。我们趋向于把词汇学习理解为是在语境中进行的,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语境”的词汇学习。词汇的不同意义是通过语境来确定的。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语境,我们才能全面认识词汇的意义;通过语境,我们才能在交际中全面显示词义;通过语境,我们才能进行词义分析。这一观点也这证明了两大对立的词义本质的观点:一种是“固定意义”,另一种是“模糊意义”观。认知语境观认为:词汇意义就是在认知语境支配下不断对指称模糊、语义不稳定的词汇扩充“固定意义”,是原来的固定意义不断获得新生命。尽管语义有时候存在模糊性,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似乎没有任何问题,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世界和交际活动中会自动寻求关联。

参考文献:

[1]Frege, G. 1960. On sense and reference. In Geach P. & M. Black(eds.) 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ob Frege. Blackwell, Oxford: 56-78.

[2]Halliday,M.A.K.1977.Learning how to mean: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London: Edward Arnold.

[3]Halliday, M. A. 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4]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6]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7]王建华,2002,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语言文字应用》第八期。

[8]熊学亮,1999,《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徐知媛、王小璐,2014.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一期。

[10]赵彦春,2003,《认知词典学探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周志远,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认知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