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语言的独创性

2015-05-30 14:17李园媛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独创性特点

李园媛

摘 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分为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媒介,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其表达手段和方法形成了文学语言的独创性,形成了文学语言的特殊符号系统 可以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表现各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

关键词:文学语言;独创性;特点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结构层次,用语言构建的艺术形象,使读者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活的本来面目。无论是表现天地万物之大与小,或者是微妙隐蔽的内心情感世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目的是发挥把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从而间接或直接地作用于现实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等语言的区别,是使用者是否对进行精心加工、选择,创造出的语言是否具有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想象和感受。因此,文学语言最主要的特征是独创性。

一、塑造具有生命形式的符号

文学语言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文学语言的每一字句要自然贴切,甚至 “一字不易”。例如,元代诗人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而有位老人则认为这一联诗犯诗家大忌,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活句,贱死句。”文学语言的每一个字句设置,每一个语象的选择,都要能生动地表现出生命的质感、神韵和魅力。中国的古代诗歌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这就需要精美的语言。而这恰恰表现在“炼字”这种创作手法上。

二、表达意义具有含蓄性和丰富性

苏轼《既醉备五福论》:“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故其讥刺是人也,不言其所为之恶,而言其爵位之尊,车服之美而民疾之,以见其不堪也。”也就是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充分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在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使文学作品的艺术容量得到有效扩充,并给读者预留出广阔的想象和思想空间。比如中国古诗中典故的使用,其本身的内涵就是含丰富的,而作家有意识地创造新意就形成了深远的含蓄美。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颈联“引用“沧海月明珠有泪”中引用了“沧海遗珠”的典故,实际上是运用语意双关的创作技巧,既感伤自己身世的蹉跎,又哀悼爱人的离世,诗句蕴含浓厚的含蓄美。

文学语言一般是符合艺术世界诗意的逻辑,而实际上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也称为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指文学言语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而相对应的“自动化”概念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语言。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为的是恢复人对生活的感觉,为的是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更像石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程序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更复杂,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然设法强化。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行为、动作等,只要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东西,就会变成机械性的、自动化的东西,使我们无法意识到它。日常语言也是机械化的、自动化的,表达了语言所指的事物和意义,对语言本身却未加注意。在这个意义上,“陌生化”可以说是文学演变的动力。因而,作者总是要以独特新鲜的表达方式传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认识,这就要求必须克服语言的“自动化”。面对这种陈旧的语言,读者无法产生“阻拒性”,即要给人以新鲜的、陌生的感觉。俄国形式主义者称此为“陌生化”。其实这就是指语言的创新性,打破某些常规的、合法的语法,创造出不被人容易理解的语言,但却更能增加审美效果。例如,唐代大诗人李贺作品中的语言却打破常人的表达习惯。《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当中有“冷翠烛”一词,“翠烛”为情人相会而设,而苏小小已死,翠烛就如同虚设,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用景物来描写既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哀怨凄凉,可谓是一箭双雕。

综上所述,文学语言以“陌生化”方法论为基础进行实践和探索,并不等于过分强调语言的不合语法,作家必须掌握活当的“度”,否则作品晦涩,读者难懂。晚唐李商隐其作品用典,有的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也就是说李诗中典故太难懂了,需要西汉郑玄那样的经学大师来作注解。所以让读者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想象思考的自由,更多的是语言的独创性运用而带来的新鲜感,而且不能忽视作品的审美效果要切合一定的语境和接受心理。

参考文献:

[1] 杨凯华,杨勇. 关于文学语言的几点思考[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5):76-77.

[2]徐岱:文学符号的功能[J].文学评论, 1989. (3) .

[3]赵炎秋:论文学形象的语言构成[J].文学评论, 1996. 81-89.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独创性特点
论非独创性数据库的邻接权保护模式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试论我国作品独创性的司法认定标准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之间的关系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议作品之独创性*